第393章 徐光启出山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袁崇焕有些不好意思的跟吴襄父子说。

他自然是听说过这两位的,把守辽东关钥。

吴襄父子也知道这位后起之秀,作为降臣他们见面不免有些尴尬。

简单聊了几句才知道,袁崇焕如今也加入了大华,做起了王昆山的副手。

本来袁崇焕还想要回归大明的,但世事总是出乎意料,他连回去的机会都没有。

自从三十万大军在黄河大败之后,袁崇焕就在大华军中养伤,等待着和谈的结果。

和谈是结束了,但结果跟他没有任何关系,不光是他,三十大军明王朝全都放弃了。

甚至还因为战败之罪,他的家人都被暴怒的崇祯给杀了个干净。

袁崇焕心如死灰,后来在王昆山的劝导下才逐渐的恢复过来。

在王昆山的建议下加入了大华,还接受了大华的短期军事培训。

培训之后他彻底获得了新生,主动要求跟随王昆山前往万里之外的非洲。

或许离开这里,才能让他的心情得到彻底的平静吧。

郑毅将前往非洲的事情定好,就任由他们去沟通感情。

他则是前往乘船前往天津卫,去那里亲自拜访一位大家。

徐光启,字子先,祖籍是上海,后世有个鼎鼎有名的地方叫做徐家汇。

自从辞官之后,就归隐在天津卫着书立说,成为了大隐于市的隐者。

此时的徐光启已经年近花甲,见到郑毅的时候也是禁不住愣了神。

他没想到堂堂华夏帝国皇帝,竟然会亲自拜访他一位老人。

而且身旁还带着几名看起来像是老农的官员。

请郑毅进门之后,郑毅就对他大家赞誉。

有明一朝,在农事和数学、物理等方面,能比徐光启贡献大的几乎没有。

玉米和番薯等作物的引入,也让许多地方的百姓摆脱了饥馑之忧。

若是按照郑毅的评判标准,徐光启的成就是大明第一人。

甚至那位阳明先生,在某些层面上也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郑毅这次来,就是希望徐光启能够再次出山。

华夏农业大学已经成立了十多年。

也有许多的新研究成果。

希望徐光启过去任教,最好带着他那些弟子。

徐光启门生遍天下,无论是文学方面,还是农学与数学方面,都有不少的人才。

这些弟子又有再传弟子,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也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如果全都加入,定然能够大大提升大华农业的研究水平。

起码在整个行业的有序传承和发展上不至于出现问题。

徐光启详细打听了农业大学的建制和规划。

对于设立大学也是由衷的称赞。

只是他年岁已大,对于出山还是心有顾虑。

郑毅也不强迫,让几位大家与他交谈农业方面的事情。

徐光启才知道,这几位看似老农的人,竟然也是农学大家。

什么杂交水稻、杂交小麦、规模种植、大棚蔬菜等一抛出来。

徐光启立刻就被震住了,以极低的姿态开始与几位学者沟通。

一帮人聊了整整一天,都是有种相近恨晚的感觉。

徐光启更是受益匪浅,许多思路都被他们启发打开。

在徐家住了一晚上,徐光启第二天就开始收拾行装。

打算前往随着这些学者前往中京的农业大学。

还亲自写信给他的那些学生,希望他们前往农业大学做研究。

一些擅长数学和物理学方面的学生,他也推荐去其他大学进行学习。

学无止境,他知道他教出的那些徒子徒孙,想要超过当前大华的水平根本不可能。

最好的方式就是继续求学,学会新的知识后,再在各自的领域去做出贡献。

郑毅送他到天津卫港,乘船前往中京,他自己则是乘船前往了蓬来港。

蓬来港与大连港之间,正在修建跨越渤海海峡的海上通道。

从立项到现在已经三年了,朱功亮几乎全程盯在这边。

建设部的事情全部交给了别人,连建设部的职务也就剩下虚职了。

郑毅这次就是打算看一下海上通道的建设情况。

如今北直隶归属大华,海上通道的作用就减弱了。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条通道还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起码能够将两座半岛连接起来,以辽东促进山东半岛的发展。

蓬来港如今比当初已经扩大了十倍有余,海上到处都是停泊的船只。

港口的吊机也是忙碌无比,不停地装卸着各种货物。

从港口往海上看,几十艘大船正在海上紧张的施工。

郑毅在港口乘车,从蓬来山的直接上了新修建好的登州跨海大桥。

这座桥的通车是在去年,连接蓬来港和长岛。

长岛如今已经不是往日的长岛了。

原来只是几座散落的岛屿。

人数最多的长山岛也只有不到千人。

如今长岛已经成为一座倒U形的大岛。

几座大的岛屿全都被连在一起,在南侧形成了一个港湾。

填岛造陆,这就是朱功亮对长岛诸岛的改造方桉。

动用了上百艘的工程船只,从岸上运输石料百万立方。

整个将数座岛生生的建成一座大岛,面积扩大了三分之一。

完全足够建立一座县城的标准,而且好还能有效的分流蓬来港的货物。

从这里上岸可以等到跨海通道建成之后,直接通过跨海通道运往辽东。

也能接纳大连港和旅顺等港口的溢出,成为南北交通的一个重要节点。

郑毅到了长岛的时候,朱功亮正在长山岛的指挥部中坐阵。

原本是打算扩建四座人工大岛,将整个渤海湾划分为四条大型水道。

但是随着复兴号升级,朱功亮将建设方桉直接给改了。

北砣矶水道和南砣矶水道不改了,继续保留原来的水道。

至于小竹山岛和黑山岛两座岛屿,都进行适当的扩张和加固。

然后利用跨海大桥将其连接起来,直接通道砣矶岛。

至于砣矶岛要进行一番改造,扩大砣矶岛的面积。

甚至将整个砣矶岛按照军事要塞的标准去打造。

这里以后将会是整个渤海湾的门户。

不过舰队的驻点,则是要移到大竹山岛改造的岛屿和大小钦岛和皇城岛的港湾去。

皇城岛和大小钦岛这些岛屿,全部实行改造,整个建成一座大岛,面积要扩大至少两倍。

作为跨海通道的关键节点,如今朱功亮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这座人工大岛的改造之中。

郑毅看了半天他都没有发现,等到放下笔才知道皇爷亲自来工程指挥部了。

“我们朱大匠还真是废寝忘食啊,朕来看看如今跨海通道建的怎么样了?”

郑毅跟朱功亮开着玩笑说道,坐在旁边看起了他的图纸。

图纸很复杂,以郑毅的半桶水水平看的不是很明白。

朱功亮赶忙在旁边讲解,“皇爷,跨海通道建设一切顺利,就是方桉改了几次,因为洋流和风浪以及海底地形等的影响,方桉的改造更加符合这些客观的自然因素,保证不会因为自然条件,对大桥之后的使用造成影响!”

“您看这里,这座登州跨海大桥已经建好,使用上也很正常,下方可以通行十万吨级一下所有的船舶,不会有任何的影响!这是南砣矶水道,桥面已经搭建完毕,建好之后可以有效分流南部船只,十五万吨级的船舶不会有影响!”

“北砣矶水道这里,桥墩也都已经打上,采用的是最先进的悬索桥技术,这座桥可以通行当世所有的船舶,甚至就是您说过的几十万吨的油轮也没有太大问题!整天的通行可能还需要到明年年底了!”

“大小钦岛和南北皇城岛都在改造之中,如今工程量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

“等到明年就可以开始海底隧道的建设,铁山那边已经开始进行铺设了!”

朱功亮指着建设图纸康慨激昂的解释道。

看来他是十分满意他如今的设计方桉。

“看图没意思,陪朕实地看一眼!”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