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闻野史文人多事清宫秘闻真伪谁知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孝庄下嫁多尔衮是清史研究中的一大疑案。

因事关孝庄的政治生涯,史学界讼诉纷坛。野史和戏说的影响更大,已经涉及到这位伟大女性的道德品性。因为还没有找到“太后下嫁”的可靠证据,所以,本书作者主张“疑罪从无”。

历史往往给后人留下一些迷雾和疑团,形成众说纷纭的天问。

有时贬损名人也会成的一种时髦。孝庄文皇太后下嫁摄政王多衮被言之凿凿,绘声绘色。野史淹没了正史,戏说代替了史实,正直、庄重、修养相当全面、毫无政治野心的孝庄文皇太后被描绘成是以色护权的阴险人物。

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家关注的是明朝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

上寿称为合舍尊,

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

大礼恭逢太后婚。

张煌言此词写于顺治七年〈1650年〉,孝庄文皇太后的寝宫在慈宁宫。词中“春官”是指礼部官员,这首词的意思是说慈宁宫张灯结彩,喜气盈盈;昨天礼部呈进了拟定的礼仪格式,为皇太后举行婚礼,对大清祖制礼仪加入了新的解释。当时清宫的太后有两位。一位是正宫孝端文皇后,当时年近五十;一位是孝庄文皇后,当时三十七岁。如果太后举行婚礼显然是指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主张太后下嫁说的还有其它一些“论据”,其一,多尔衮尊称为“皇父摄政王”,当与太后下嫁有关;其二,据蒋良骐《东华录》记载,诏告多尔衮的罪状中有“亲到皇宫内院”罪行,似乎暗指多尔衮迫使太后与之为婚;其二,孝庄遗嘱康熙不要将其与皇太极合葬,似有难言之隐;其四,满族做为北方少数民族,素有兄终弟及的旧俗。

太后下嫁之事,正史没有记载,这是不争的事实。老一辈著名清史专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根据,一一予以驳难。孟老先生认为,张煌言是明朝遗臣,对清朝怀有敌意,一直从事抗清活动,他的诗句很难说不是编造出来的故事,是对势不两立的大清王朝的诽镑之词。皇太极死时,庄妃才三十岁。庄妃是天生的丽人,皓齿明眸,似玉如花。而仰慕姿容、贪恋女色,又恰是多尔衮的特殊嗜好和追求。在世人眼里,年轻貌美的寡嫂与雄才伟略的小叔子之间理应存在着“英雄美女”一类的情事,况且这也是现代影视文学作品刻意发挥的极好题材。慈宁宫是皇宫里的“寡妇院”,这也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寡妇门前是非多”。至于顺治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这里的“皇父”是对多尔衮的一种尊称,中国古代的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的乏其例。清兵入关后,多尔衮带领八旗子弟以摧枯拉朽、风扫残云之势,横扫大江南北,几乎为大清打下一统天下,立下了不世之功,顺治承继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封多尔衮为“皇父”,也理所应当。再者,所谓多尔衮到“皇宫内院”,有乱宫之举。清宫“粉黛三千”,多尔衮即使乱宫,也不能把这个“屎盔子”扣到“寡妇”孝庄皇太后一个头上。皇后不与夫君合葬,中国古代实例很多,孝庄葬在清东陵前章已有赘述。

迷雾并不难辨,疑团也非费解。孝庄文皇后也不会因为迷雾和疑团的存在而失去她照人的光辉。

综观孝庄文皇后的一生,她相夫得道,教子有方,运筹后宫而不临朝擅权,顺应时势而不固执旧制,为大清王朝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做出了重大的历史贡献。

她是清朝的兴国女杰。(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