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I、贵族诗赞满蒙姻亲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七律

奇渥王孙奕叶昌,

分封内外姓名扬;

婚姻帝室百年久,

屏翰中华万里长。

传世金貂锦冑子,

归朝白马咏宾王;

休夸本族恩荣量,

部下朱伸亦宰桑。

孝庄文皇后去世三十多年才正式入葬,不但没有和皇太极合葬,而且还葬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墙外。多年来,无论民间还是史学界都见智见仁,莫衷一是。作者借此抛出引玉之砖。

清代的帝王后妃共有三处陵园,一是沈阳的昭陵,一是河北省易县的西陵,还有一处就是河北省遵化马兰峪以西的东陵。德高望重的孝庄死后,没有葬在这三所陵园内,而是建在了清东陵的风水墙外、大红门东侧。个中原委,令诸多史学家颇伤脑筋。他们各执一词,莫衷一是。更有那些专以搜集春gong艳史,宫闱秘事为乐的无聊文人,或望风扑影,或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或移花接木,正所谓:浊酒不解嫔妃意,柳巷未遂窥宫闱。许多野史称,这是孝庄下嫁多尔衮丢了爱新觉罗家的颜面,所以把她葬在陵区大门外,罚他世世代代为子孙把门。

其实,这只不过是好事者的主观臆测而已。

孝庄十三岁入宫,历经清初四帝、躬助三朝、两扶幼主,是有大功于大清社稷的贤后,深受子孙后代的崇敬。孝庄于康熙二十六年腊月寿终正寝后,康熙帝“捶胸

顿足;号啕大哭”。诸皇子及王公大臣们多次环跪劝阻,仍难停止。按清朝祖制,对后妃的丧礼,皇帝不割发辫,居丧7天,孝服用素帛。可康熙却不顾这些规定,割了发辫,孝服用白布,表示居丧三年;按祖制,棺椁在宫内停放不能逾年。孝庄是腊月底去世,还有几天就过年了。康熙感念祖母抚育之恩、辅佐之功,不顾祖制,打破惯例,春节过后才把孝庄的棺椁移出皇宫,安放在朝阳门殡宫。

孝庄生前,康熙在慈宁宫东侧为她建了一座寝殿。孝庄多次称赞这所宫殿。可她没住多久就死了。孝顺的康熙决定把这座宫殿搬到东陵,按原样重建。按钦天监选定的日期,翌年四月夏入葬。在这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连拆带运,依样重建,又在冬季施工,实非易事。康熙钦选能工巧匠,大殿在康熙二十七年三月竣工。因为不是陵寝,所以命名为“暂安奉殿”。四月七日,孝庄的棺椁从朝阳门殡宫移往“暂安奉殿”时,康熙亲自护送,步行里多路才上马送行,每过桥梁或在桥梁停发,康熙必下马跪在路旁,涕泣不止。所以,说孝庄安葬在东陵风水墙外“看守陵门”,受“惩处”是根本站不住脚的。

孝庄不与皇太极合葬的原因,史料是有记载的。孝庄先后扶佐了顺治、康熙两代幼主,付出了毕生心血,他与其子顺治,其孙康熙有根深的感情,非常留恋他们。生前,一天天把他们抚养大,朝夕相处,死后也不忍远去。因此,孝庄在病重期间就为自己的葬地留下了遗嘱。她谆谆嘱咐康熙皇帝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不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你父子,不忍远去,务必于孝陵近地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康熙一向孝顺祖母。所以选定在清东陵安葬是理所必然的。

当时,清东陵的风水墙内已建了孝陵。顺治的孝陵位于昌瑞山峰之下,位置最高。作为顺治帝生母的孝庄,无论在风水围墙之内的任何地方安葬,地位都低于孝陵,这与他们的身份和辈份是不相称的。具体安葬在东陵的什么地方,康熙帝一直踌躇不定。这也是孝庄死后在“暂安奉殿”停放8年之久的主要原因。

雍正三年〔175年〉,孝庄的玄孙胤彳真登基后,考虑到曾祖母的棺椁停放“暂安奉殿”,终不是长久之计,于是决定在东陵风水墙外“暂安奉殿”即地建陵,增修了地宫、宝城、方城、明楼等建筑。因孝庄的陵与沈阳的昭陵是一个体系,又在昭陵之西、故名为“昭西陵”。昭西陵于雍正三年二月初三正式破土兴建,十二月初十孝庄的棺椁正式葬入地宫。

昭西陵建在清东陵的风水围墙外,大红门东侧,原因有五:一是在清东陵157位葬者中,孝庄辈份最局,陵区内没有合适位置;二是孝庄为太宗妃,与东陵帝后不是一个体系;三是风水围墙外大红门东侧地势高而平坦,土厚质纯,而右侧低洼多石,又滨临西大河,常有水患,从地理环境上看应建在大红门左侧。四是,在清代,无论皇帝、王公谒陵,都先从辈份最高的墓主人陵寝开始。大红门是陵区的正门,是谒陵人的必经之处。把昭西陵建在大红门旁边,也为谒陵提供了极大的方便,避免了绕道往返之劳。五是,中国历来以左方为尊贵之位,皇帝谒陵、出入宫门、殿门、陵寝门都从左门通过,而臣工们则走右门。把昭西陵建在大红门左则,处于尊贵之处,也正反映了孝庄后代儿孙们对她的尊崇敬仰之意。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把昭西陵建在风水围墙外的大红门左侧,是最佳的选择。(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