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五五章 鼎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鼎很小,可轻易握在手中;很重,材质为青铜。

鼎很新,转角之处并不圆润,明显是才铸不久。

最重要的是鼎底部有一个小篆的“徐”字。

“公达,你觉得刘大哥是什么意思?”白沙心中有些难过的感觉。

“王上可知大禹分天下的故事?”

相传大禹治河(黄河),风调雨顺,天下太平。大禹劳苦功高,天下人无不归心,于是请就王位,大禹建“夏”。为更好的治理百姓,大禹将天下分为九州,为冀、豫、雍、扬、兖、徐、梁、青、荆(益州和凉州可认为是雍州和梁州)。再用天下九牧所贡之铜铸成九鼎,象征九州,于是“鼎”就从“煮饭的工具”的地位变成“权势的象征”。

送鼎,就是送权。

送“徐”鼎,自然就是送“徐州”。

随同鼎来的还有扬州最新的情报。扬州三牧厮杀,刘繇第一个被清理出场。袁术兵力强大,却横征暴敛人心不稳;孙策汉人政通人和,蛮人却在内部作乱,都是内部不稳,正是两虎相争之局。袁术仅以九江、庐江两郡不足三十万人口,兵马就有八万,号称二十万。其士卒多无甲胄,兵刃稀缺,竹枪大肆充斥(就是削尖了的竹子)。史书上曾记载,袁术士卒缺食少穿,经常以鳖、虾、鳅、蚌这类当时没人吃的水产为食,而袁术则整日的珍馐美味。相反,孙策占据会籍、豫章、丹阳、吴四郡,属于偏远地带,此时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还没形成后世有名的“水稻土”,粮食产量及其底下,汉人稀少,又有无数部落的蛮人时常作乱,拥兵四万,其中两万用于防备蛮人,两万用于对抗袁术。(赤壁之战时吴军差不多就两三万人马。)

袁术使大将俞涉屯彭彘泽威胁豫章,陈兰于居巢虎视枞阳,袁术率纪灵、雷薄、乐就和水师刘勳、陈纪居历阳、阜陵、全椒一线,数百里的战线让孙策捉襟见肘。和历史上孙权依附袁术不同,小霸王孙策还在,玉玺也没落到袁术手中。不知何人将玉玺的事情给捅了出来,当然这其中没有白沙的事情,说明始作俑者很可能未曾参与征讨董卓的战事。不过最大的疑问是不知从哪里冒出来一个叫黑咕隆咚的人,据说有一半汉人血统一半南蛮血统。这人整合了交州南海郡揭阳一带的汉人和蛮人,趁孙策和袁术大战机之机往孙策背后插上一刀,拿下了会籍、豫章两郡南部十几个县城,从地盘上看几乎占了半个扬州。会籍郡汉人不多,主要集中在郡北一带,为了争夺扬州最富庶的九江、庐江、丹阳三郡,孙策大幅度的抽取会籍、豫章守军,给了兵力并不充分的黑咕隆咚一个绝好的机会。

前门失火,后门进狼,孙策势力略显狼狈。军师周瑜献计,派孙权出使徐州,请刘备从北方牵制袁术。孙权此人历史评论褒贬不一,对臣下很不错,对可能威胁到自己位置的孙氏族人却非常恶劣。为请动刘备,他不惜提出愿意将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要知道,刘备可是只有妾没有妻的——堂堂州牧之妹嫁与人为妾,在这个时代是绝对不门当户对的!

刘备在扬州有一小块“租界”,扬州那边的消息自然瞒不过他,陈群、陈登、糜竺等一番商议,提出要以吴郡为嫁妆——徐州有青州兖州护卫北方,西面豫州没有半分威胁,南面扬州内战不断,这些年来足够徐州休养生息的了,内部安宁,自然要露出爪牙来。但问题是扬州以水战为主,徐州水师虽有大将蒋钦,依旧只有两千人而已,加上孙策的水师也不到袁术一半!

更重要的是,刘备生生的将扬州切了一块出来,让孙策很不舒服。

袁术也不是傻子,也派心腹杨度出使徐州,到消息传到白沙手中时,刘备还在与其说是权衡,不如说是看谁家能出的价码更高而已。

倒是这只鼎给白沙出了个天大的难题。

皇帝这个位置只要不是白痴,没人不愿意去坐!权倾天下,九五之尊,用句俗话来讲,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要知道,法制,在中国历史上历来都是屈服于帝王的人治之下的!

何况白沙现在已经是“王”了,就剩下最后一步!

更可恨的是荀彧和贾诩在这件事上没有附上只言片语,连个参考都没有。

把玩着精致的铜鼎,白沙一时间沉默不语。

良久,长出了一口大气,抬头看了看荀攸和关羽,道:“公达,二哥,刘大哥这是何意?”

荀攸脸上看不出丝毫情绪,回道:“王上,徐州鼎,九鼎之一。相传远古圣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而后……”

“停!这些孤都知道。孤只问你,刘玄德这是何意?”

“王上既然知之,何必再问于臣。”荀攸一口将路堵死,“行军作战,保境安民,臣当鞠躬尽瘁,然鼎革之事,非臣能言之!此事当由王上独断。”

“二哥……”白沙以眼色求助于关羽。

历史上没有白沙,关羽将刘备视为亲兄,不过白沙横空出世,关羽和刘备相处的时间并不算长,这“桃园结义”也只有兄弟的名分,而没有情分。若白刘交战,纵心中不快,总还是偏向于白沙的。

白沙不仅对他有情,还有恩。

所以关羽习惯性的捋着长髯的手停了下来,沉吟半晌,斟酌道:“若是君臣,王上该受此鼎,若是兄弟......”关羽想了半天,也没能将话说出来。若是君臣,白沙为王,刘备为牧,汉室已灭,当然应该白沙为君刘备为臣。若是兄弟,除非刘备心胸极为广阔,否则必然刀戈相向!关羽是讲义气的汉子,兄弟之义虽未必不比君臣之义,但兄弟之义绝对超不过救命之义!

另外,刘备主动送上徐州鼎,也是一种试探,这种试探的背后,就是刘备也有了那种心思了!

所以关羽也是极为忐忑!

“王上,此事不可久拖不决。刘备送鼎,必有后手。臣以为至少他会让人暗中在青州冀州传出流言。此时王上尚在辽东,还可以说交通不便,王上一旦回到冀州青州,则必须有个了断才行!”

话说白沙对皇帝的位置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他之所以困惑就在于当初为了兖州之战请刘备相助,可是同但小波一道和刘备谈妥了条件的。如今出尔反尔,才是最大的麻烦!

“王上,有句话不知当说不当说。”荀攸吞吞吐吐道。

“公达何出此言?你我虽为君臣,实则于兄弟何异?”白沙道。

“臣谢王上恩典。”荀攸俯首一礼,道:“当年王上、但兖州和刘徐州有过协议,不妨请但兖州一议?”

“但小波?”白沙想了想,摇了摇头。那人可一直想将自己推上皇帝的宝座,找他商量,不是给他梯子推自己上房嘛!转眼又一想,这件事还真不能瞒着但小波。如此便道:“此事孤再想想。二哥,派人快马送信昌邑,请但小波至邺城一议。”

辽东的残局交给荀攸关羽负责,两日后,白沙在太史慈、许褚等的护卫下取道险渎、徒河返回冀州。同行的还有苏仆延长子麻佘所领的乌桓贵族百余人,他们将去泰山郡赢县查看当地情况——白沙为此还亲自保证,若不满意赢县的地理位置条件,苏仆延还可在青州除平原郡外所有非郡治所的县城选择。麻佘等人不仅是首批使者,也是人质,他们的成行,意味着辽东苏仆延所部彻底为岳沙吞并,用“称王任务”的话说,就是融合。

可惜乌桓人口太多,达不到80%的任务要求

徒河,华雄出城二十里相迎。休息一晚,白沙继续南下。

出徒河,只能沿着海岸线行走。虽苏仆延归顺,辽西郡尚有别的异族部落星散四处,岳沙军斥候数次和那些异族骑士发生冲突,加上辽西郡山峦起伏,易于埋伏之地甚多,鉴于此,岳沙军行军速度不快,每日也不过五十余里。走了八天,到了后世山海关附近。汉长城没能连接到海边,山海关此刻自然还没有踪影。(山海关为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81年),中山王徐达奉命修建。)白沙没有去过山海关,倒是和太史慈谈及此地地形时太史慈确实认为若这里设一关卡的确可以看守辽西走廊切断关外的异族进入的通道。不过整个幽州都是白沙的了,自然也用不着这种只有防御能力的长城了。

次日,白沙从睡梦中醒来,营帐中的火盆还闪着微弱的火星。掀开帐篷,一股湿冷的空气扑面而来,让白沙打了个寒噤。只见天地间一片白雾茫茫,执勤宿卫的眉毛就像两条白乎乎的虫子。

“王上!”两名宿卫见白沙出帐,弯腰致敬,身上的铁甲一阵哗啦啦的轻响,无数细小的水滴掉落。现在还只是初秋,辽东的天气就降低到这种程度了。白沙记得在二十三世纪的初秋,就是黑龙江省的气温也还至少在十五度以上。

“辛苦了。”白沙揉了揉双眼,雾气中景物恍惚,除了偶尔传来的铁甲碰撞声、人倒地声和低沉的咒骂声外,一切都显得那么的飘渺。

“该死的雾!”浓雾中一声嘀咕过后,两名名彪形大汉扭曲变形的身影渐渐清晰。见到白沙,脸上的表情依旧还是一副愤恨的样子,“末将见过王上。”

“仲康,麻佘,早。”收回模糊的双手,白沙紧了紧大氅。

“雾怎么这么大?”白沙是四川人,在他记忆中最浓厚的大雾就是在公交车上看不清路边的水沟,而这种伸手不见五指的大雾还是第一次见到。

“回王上,辽西的雾很浓,但今天这样的雾气,小臣也确实未曾见过。另外辽东春夏时短,……但是好像今连的天气也确实有些反常。”麻佘很机灵,知道自己的身份是什么,所以在路上刻意接触焦触和许褚,也不知怎么就对上了眼,许褚在请示白沙后居然将他收为徒弟。要知道,这时代的师徒关系可跟后世不一样,一旦确定了师徒关系,师傅将会把全部的本事毫无保留的交给徒弟,而徒弟不仅要光大师傅的传统,还得承担师傅养老的责任。这么说吧,麻佘可以忤逆他老子苏仆延,可绝对不敢抵触师傅许褚——有师徒名分在,许褚要杀麻佘,苏仆延都不好说个“不”字。

使劲搓搓手,白沙问道:“那今日行军不是就得耽搁了?”

“等一两个时辰雾气散开了些或许能行。”麻佘不确定的道。

“仲康,你们安排好就行……”正说话间,一阵紧促的铁甲撞击声和跑路声传来,许褚一声一喝:“什么人!”

“报——!”焦触身上的铁甲铿锵作响,“王上,营外巡逻的士兵发现……发现……”

“发现了什么?”许褚心中莫明的一紧。

“回将军,末将也说不清楚……”焦触有些迟疑的说道:“反正就是海上有红光闪烁,另外还有雷声不断……”

白沙和许褚转头看向麻佘,麻佘也疑惑的摇摇头。作为本地土著,红光闪耀和雷声不断他也曾见过,无非是大雾将日头挡住了和雷雨天气,但二者同时出现他也闻所未闻,按此刻的天气,出现前者还有两分可能,后者是绝不可能的。

“走,去看看。”白沙道。一阵呼喝声中,亲卫迅速集结,将白沙围在当中。

岳沙营地本就离海边不足两里,须臾可至,若无大雾,出营可见。那一队最先发现情况的异族军士竟然紧张而虔诚的跪在地上磕头,口中还喃喃有词道:“海龙王保佑……海龙王保佑……”

海龙王?白沙心中笑了一笑,古人多把不可解释的自然现象归为神迹,白沙也没有那个心思去一一解释,也由得军士去拜。

腥臊的海风裹挟着浓浓的水汽,也许是错觉,越是靠海,反倒能看得远些,也依旧是茫茫一片。就在白色的雾气当中,至少能看见五六团完全不可分辨形状的暗色红光,间或还有一两道微弱的闪光出现。这一段是沙滩,海水拍岸声不甚明显,也凸显出了远方传来的一些声音。声音有些远,听不甚明确,不时有一两声雷鸣般的闷响传来。不过一刻钟,雷鸣消失,人声则凸显了出来,越是细听分辨下去,白沙的脸色越发的苍白!

“殺し(杀掉)”、“1個は居残りません(一个不留)”、“焼却します(烧掉)”……为了AV,寝室几名同学专程求教过日籍留学生,同时后世因两国关系日趋紧张,二战影视作品也是繁多,白沙对一些简单的或者是影视中常出现的日语还会那么几个,不想竟在这时候用上!

按《后汉书》记载,东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使者来汉朝拜,光武帝赐使者金印紫授。也就是说日本在此时已经掌握了如何横渡朝鲜海峡,更甚者很可能已经能做到从日本本土直接到山东(青州)登陆。无从判断海面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但绝对不会是好事情!日本趁中原大战登陆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毕竟历史上根本没有这个记载,再说最早的倭寇应该还在一千年之后的宋朝,之前日本一直将中国作为“天朝上国”,没有半点不敬不意思。

唯一的可能就是海盗!

联想到辽东海军的消失无踪,白沙不禁怀疑是不是公孙度麾下海军已经有了日本兵士,岂不是说此刻海面上的就是辽东海军?!

辽东海军实力强大,这一段路程又全在海岸线行走,遁亡的公孙度纠合残余势力走海路于自己前方埋伏偷袭的可能性完全存在!

“仲康,号令全军,立刻拔营启程!”

“喏,末将这就去收拾营帐,请王上稍候。”

“慢着!”白沙拦住许褚,令道:“营帐等一应物事尽数放弃,着令即刻集合,不可稍待!”

“王上……”

“执行军令!”白沙斩钉截铁道。浓厚的雾气中,许褚发现白沙的脸色越发阴沉,也不敢再分说一二,忙命焦触、麻佘去召集人马。

想了想,白沙又道:“仲康,传讯辽东,着荀攸、张敞弄清楚公孙度的辽东海军中有多少倭奴士卒,来历如何。再传讯荀彧,令幽、冀、青三州沿海注意防范可能的倭奴海盗。”(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