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民族共处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郑毅可不敢直接说要穿过大山去滇南,而是说深入到西部考察一番。

就这都招来许多人的阻拦,甚至政务院和皇务院的人都差点吓死。

向西考察,知不知道西边那是什么地方?那可不是汉人的地盘。

那里从古到今,都是当地的部落,据说是瘴疠横行的绝地。

进山去干嘛?难道那些没有开化的部落能接受大华不成?

华夏商贸和关外商贸,长达十数年的努力,也没有彻底打开西南地区。

如今深入西南,肯定是有危险的,所以随行的人肯定不会同意冒险。

郑毅却说,不会太深入,最多也就是到田州等地去看看。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田州的百姓一样是大华的百姓。

田州那边有两大商贸,也有先头过去的部队和驻军。

更有新设置的当地官府,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的。

在郑毅的强烈要求下,众人只得答应他的西行计划。

不过还是通知了各地加强守卫,禁卫军三千多人也开始要增援。

邕州向西,就是连绵的大山了,道路交通条件简直不要太差。

郑毅的车驾肯定是无法直接到达的,后面很长的路都要靠马车和脚走过去。

他们选择的是沿着榕江朔流而上,乘坐的是内河的小船,直达隆江县视察。

江边的情况还是不错的,都是沿着江分布的小县城,但是说多么繁华就说不上了。

低矮的木质老房子,棚着瓦片的都算是非常好的房,大多数都是泥坯草顶子的旧房。

隆江县还算稳定,当地百姓自从分田到户和物资援助之后,也开始恢复了耕作生活。

这里本身有几伙的土匪盘踞,但经过大华的剿灭之后,也开始出现了安定祥和的情景。

韩宇的人分散开在周边核实地形地质,看看是不是能按照原有的计划修建公路。

郑毅则是深入到每一个村子,询问当地百姓的生活,看看是否还有缺少的东西。

大量的农机物资被运过来,但是在这里使用上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是不大可能大规模应用的,当地的官员就设计了很多的梯田。

会鼓励百姓在丘陵地带开垦梯田,然后在梯田中耕作种植。

其他的山头则是选择能够栽种果树的形成经济作物种植。

南方的橘子、枇杷等作物都是很适合种植的。

还有一些药材等经济作物,适合做规模化的种植。

不过想要做出规模,还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行,毕竟扭转百姓的固有思维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这会儿的百姓,最喜欢的还是种粮食,粮食起码能够让他们不至于饿肚子。

至于水果什么的,也是可以种的,但那玩意能吃饱肚子吗?

最终还是要靠那些专门经营种植的商人,投资在这边兴建果园,等到百姓看到效果自然会跟随。

最主要的还是要改善当地的落后的局面,让老百姓吃饱肚子,才能说让他们发家致富。

吃饱肚子就要有粮食,无论是种植的粮食,还是从其他地区运来的粮食。

大华的粮食当前很便宜,便宜到一块一斤都积压很多。

这源于各地的种植规模逐渐的扩大。

尤其是南洋地区,一年三熟的气候,让稻米几乎每年都是大丰收。

吕宋、婆罗洲、爪哇、暹罗等地,每年都是大量的稻米送到中原来销售。

还有就是奥州、新大陆那边的粮食,那才是大型农场的产物,粮食如同山海倾泻般的多。

再加上国家的各项管控措施,致使粮食运输到这边价格很是低廉,完全能够让百姓买得起、吃得起。

距离这边最近的安南,粮食产量也是逐年的上升,运输到这边也不是很困难的事情。

只需要海运到南部的海港,然后转到陆路运输过来,就足以供应这边的粮食消耗了。

但说短时间转变百姓观念,让他们不种粮食种植其他作物,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郑毅也不会允许政务院下这样的命令,那完全是让百姓离心离德的举措。

再说粮食安全,是哪个国家都要考虑的事情。

尤其是当前还是小冰河时期,气候变化无常,水旱灾害连年都有。

外东北许多开垦出来的土地,因为气候原因只能再次废弃做牧场。

若不是有南洋和新大陆那边的粮食扛着,整个大华也会有粮食危机。

好在水利工程的持续完善,高产的粮种也开始发挥出作用,整个北方的情况还是比较稳定的。

南方这边还没有见到实效,肯定不敢随便的放弃粮食种植,所以朝廷对于种植还是要持肯定态度的。

而且还要鼓励他们多多的开垦荒地,大量的兴修一些梯田和水利设施,让老百姓能够看到土地而安心。

郑毅在这边召见了几个当地民族的部落首领,有壮族、也有苗人和瑶人、洞人,以皇帝的名义重申了大华的发展政策,鼓励当地部落和百姓开展多样化的经济业态,种植和养殖结合,水产和山林养殖结合,多方开展经济作物种植等。

华夏商贸和关外商贸,包括各地的商贸公司,都会来到这边和当地人签订收购协议。

不怕养了卖不出去,也不怕吃不了都坏掉,只要种植的产品合格就会有人来收购。

一下就解决了当地人的顾虑,他们纷纷感叹大华的好政策,是真正为百姓考虑的。

就连那些一向对汉人不太感冒的少数民族,也愿意服从大华的管理,让族人过上更好的日子。

他们常年生活在大山里面,跟汉人或者汉人官员都有很深的矛盾,甚至爆发过多次的冲突。

要不是华夏商贸和关外商贸多年来在此地的经营,重新树立了这些民族的信任,恐怕这次郑毅亲来,他们也不可能下山来参加,谁让他们都受过两大商贸的好处呢。

就比如瑶人的黑鳞部,他们世代生活在大山里面,几乎是与世隔绝。

平时也都是打猎、捕鱼为生,种粮食都是不太会的,还是后来才学的。

无论是蒙古人,还是明王朝的官员,他们都是没多大的好感,当初也杀了他们不少人。

后来华夏商贸到这边开展贸易,他们族中正好遭遇百年不遇的雪灾,许多族人都冻死了。

因为大雪造成粮食的极度短缺,不得已派人下山到县城这边来购买粮食。

华夏商贸在隆江的分部得到消息之后,马上支援了几万斤的粮食。

由于山路难行,几千人硬生生的将粮食背到这黑鳞部的。

将黑鳞部的所有人感动的都是稀里哗啦的。

从此之后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可以说如今黑鳞部能够发展的还不错,都要多亏了华夏商贸的支持。

很多的物资都是华夏商贸给他们带过去的,还帮着他们销售山里的土特产,赞助他们开设了一座学堂。

黑鳞部可以说是华夏商贸的铁杆,就算是不服气大华派出的这些官员,或者说郑毅这个大华的皇帝。

也一定要给华夏商贸几分面子,因为他们整个部落的命,都是华夏商贸给救的。

不然的话,在大雪封山的那一年,黑鳞部落可能就成为历史了。

有同样遭遇的部落还有很多,他们对大华的认可,倒不如说是对两大商贸的认可。

不然的话,大华接替明王朝在这边执政,也不会如此的顺利,几乎是无人阻拦就完成了。

其中有武装力量的作用,自然也有两大商贸多年积攒的好人缘,给了这些民族信任感。

郑毅对此也是感慨万千,跟当地的这些族长们攀谈很久,还去了不远的一座山寨。

对于很多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寨,郑毅建议他们搬出来建村生活。

并且保障他们的安全不会受到侵害,还会专门立法来保证。

不过一切还得看时间去说服才行,暂时恐怕没人敢出来。

郑毅也不着急,反正种子已经种下,剩下的就是生根发芽。

总有一天这些人会认同他们,也会将自己当做是华夏子孙。

无论是什么民族,在大华都是一样的,都是华夏帝国一份子。

告别了这些山寨首领,郑毅带着人再次出发前往果化州。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