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征战嫩江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脑温江,后世将这片区域称之为嫩江。

脑温是蒙古语,翻译成中原话就是碧的意思。

这里地域广阔,与松花江水域勾连,是东北大平原的有机组成部分。

松花江与嫩江联合组成了松嫩平原,自古以来都哺育着草原的各族儿女。

另外嫩江流域也是蒙古的起源之地,这边生活着大量的蒙古族部落,实力也比较强。

脑温江与松花江在复兴城南部几十公里的地方交汇,也将整个脑温江流域分成两大部分。

明朝初年,这里生活着蒙古朵颜部,曾经帮助朱棣夺取天下,是以被划分为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内部纷争不断,对于明朝廷也是时战时和,同时也依附于瓦剌和鞑靼。

后来朵颜三卫逐渐南下西进,迁移到长城之外从山西到辽河一带游牧。

如今都被纳入到察哈尔左翼三万户之中,已经很难分出属于哪个了。

现在这个时候,在脑温江以西和以南地区游牧的最大蒙古部落是科尔沁。

除此之外还有扎赉特蒙古和扎鲁特蒙古,下面还有很多更小的蒙古部落。

比如长期和扎赉特蒙古和科尔沁蒙古傻傻分不清楚的杜尔伯特蒙古。

以及布特哈、郭尔罗斯等,这些郑毅就算深入研究也是分不清楚。

只是知道他们都是游牧在大兴安岭东麓和南麓,脑温江平原一带就是了。

脑温江上游一带,也就是大兴安岭和小兴安岭之间这片广阔区域。

除了一些蒙古部落之外,大多都是后世的达斡尔和鄂温克部。

在明朝这时候被称为索伦部,主要就是达斡尔、鄂温克和鄂伦春三族。

他们分布在广饶的黑龙江两岸,以及大小兴安岭以及嫩江中上游一带。

索伦虽然也被称为女贞,但跟女贞其实关系还真不是特别大。

如果严格说来,索伦诸部应该算是当初契丹辽国后人。

索伦是个笼统的称呼,里面的部族起码有数百个。

这个名字来自于鄂温克,鄂温克人就自称索伦。

整个索伦诸部横跨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流域。

从呼伦贝尔到精奇里江以东,南到脑温江流域,都是索伦诸部的地盘。

去年雪灾的时候,郑毅让西周府主动联络黑龙剑以西的索伦诸部。

让他们迁移到长安城和精奇里江东岸一带上万人。

这些人到现在已经诸部融入到西周府之中。

甚至很多在小兴安岭一带的索伦部落也主动过去。

但是小兴安岭以南,包括脑温江这一大片区域,索伦诸部还是索伦诸部,生活的悠然自在。

春季攻略开始之后,西周府就派出五万大军南下西进,西周指挥使钱巽和关外军第九军指挥周正为主帅。

周正的方向是向西,越过精奇里江,沿着黑龙江向上游进发,随同的还有内河战船二十艘,

钱巽的目标是黑龙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就是如今的脑温江一带,大小兴安岭之间的区域。

从春季攻略开始之后,钱巽就带着兵马直扑各个据点,他手下还有三千索伦骑兵。

这些索伦骑兵都是融入西周府的索伦诸部青壮组成,为的就是方便攻略其他部族。

三日突进五百里,将那片地区的索伦部落纳入到管辖之中,有民一万七千人。

当然这远远达不到钱巽的目的,他开始继续分兵向南进发。

最少的队伍只有区区三十多人,但分散的效果也是很不错。

在步枪和手雷的协助下,根本没有任何部落能够抵抗。

就连游牧在上游的科尔沁蒙古小部落也被一起收了。

脑温江两岸,到处都是奔腾的骏马和西周府军。

一番折腾之下真被他一路给打到了福余卫。

也就是后世的齐齐/哈尔城附近。

此时也有齐齐/哈尔这个称呼了。

齐齐/哈尔是达斡尔语音译。

意思是天然的牧场。

可见这里的有多么的肥沃富饶。

但是到了这边钱巽有点顶不住了。

因为他分散的实在太过于大,前期很轻松,就是征服征服再征服。

索伦诸部也因为有北方的索伦部落打边鼓,认可了汉人对这里的统治。

但是到这边就不行了,蒙古嫩科尔沁人家不乐意接受管理。

出动骑兵不停地开始袭击钱巽的西周军。

短短的一个月内损失了数百士兵。

来去如风就是蒙古骑兵的特色。

天天偷袭自然是不胜其烦。

虽然科尔沁死的人更多。

但钱巽还是打算暂时停下,将分散在各处的部队召回来。

与已经收复的索伦诸部,围绕着齐齐/哈尔周边防御。

郑毅得知情况之后就打算将脑温江流域的防线建立起来。

不过最初他在乌拉这边忙活,一时间也无法赶过去。

就让复兴城派出两万人越过松花江向西行进。

与钱巽的部队汇合,以打击有生力量为辅。

倒是真的将科尔沁给打的没了脾气。

如今科尔沁也默认这些人的存在了。

主动将游牧的部落向西和向南迁移。

看样子是要躲开这些生勐的汉人。

郑毅从复兴城出发,一路沿着后世的肇/源、大/庆一线,向西到齐齐/哈尔。

在大庆他安放了一座分基地,然后呆了几天,召集了数万平民建设大/庆城。

现在这片地方还看不出什么来,也没有什么大的河流,甚至还有不少的沼泽。

不是很适宜生存,连放牧的都只有杜尔伯特蒙古的几个小部落在周边。

但是郑毅知道,后世这里可是着名的大/庆油田,是很重要的地方。

如今他在东洲岛有北油城,暂时的话肯定是不缺少石油这东西。

毕竟石油现在也就在化工方面应用一些。

还有就是当做燃料和加工成润滑剂。

内燃机没出现,石油应用就不会广泛。

但是内燃机是肯定要出现的,郑毅不能等着出来再下手。

大/庆这里建立城镇,正好符合未来的发展,也能提前准备。

不过这里倒也是个好地方,十来万人绝对是能养得起的。

同时也能跟复兴城和齐齐/哈尔连成一线,彻底控制住嫩江流域,而且对南部蒙古诸部形成压制。

郑毅就是要用一条条的城市链,逐渐的将关外统一,然后建立自己在关外的大根据地。

齐齐/哈尔,后世也是东北地区的一座大城,如今连个城的样子还没有呢。

只要几个部落将这里当做固定据点,在周边地区放牧牛羊。

郑毅到这边之后,就将分基地展开,并为之命名为鹤城。

因为他来的时候,到处飞的都是所谓的仙鹤和白鹤。

真是有如人间仙境一般,让他都有点不舍得离开。

鹤城的建设很快就开始动工,郑毅在西周府和汉州府两边的物资支持下,直接召集出三十万人。

同样是在附近开垦农田,建设城镇和居民区,然后沿着这条线开始铺设村庄。

等到鹤城进入正轨之后,郑毅再次带人向西,在鹤城西百多公里外筑城龙江。

然后在大兴安岭的东麓又筑了一座安东城,形成一条线隔绝了南北。

龙江城和安东城各规划为十万人,加上驻守的军队,十三万人。

这个数字,就算科尔沁如今有几十万的族人他也丝毫不惧。

在脑温江流域设置秦州府,立鹤城为秦州府的行政中心。

与汉州府的复兴城遥遥相望,管理和开发松嫩平原一带。

至于被他这道城市链堵在北部的那些蒙古部落。

不好意思了,我们会替你们照顾好的!

从伯力城调第二军指挥使张康前来。

担任秦州府军指挥使,暂定为六万。

满编的话是十万人,不过郑毅觉得不需要。

六万人,就算对方有二十万也能打得过。

再说了汉州府也有兵、唐州府也有兵。

等到铁路修通,调兵遣将容易的很。

他安排完鹤城,就开始沿着嫩江北上。

这片地方还大着呢,也需要建立几座城市。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