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战报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原创需要护,请支持正版,本文连载于晋、江、文、学、城)

沉沉的夜色里,远方突然疾驰奔来一匹马,马上骑手的身上绑着一支三角红旗。

马蹄声在夜色中分外的清晰、沉重。

骑手奔至燕京城下,守城的将士燃起火把,持箭戒备。

“八百里战报,开城门。”骑手哑着嗓子朝上大喊。

借着火把的光亮,守城军看到了骑手身上的三角红旗。

红旗!军情紧急!

城门大开,骑手换上守城军的马匹,纵马直奔大燕皇宫。

“什么?八百里战报?”嘉和帝掀被而起,赤足踏在地上。

总管大太监苏承恩赶紧奉上密封的筒管,嘉和帝接过掰开,取出其中的战报。

“申奴十万,再犯庸宁道!”嘉和帝的心快速的跳动起来,十万啊,没了大小蒋的庸宁道,能守得住吗?

“敲钟,传三品以上文武官员,以及内阁诸臣,入宫觐见。”嘉和帝边吩咐边披衣,宫女侍人们快手快脚的为嘉和帝梳发净脸、穿戴衣冠。

远在京郊的贺琅也收到了来自宫中的禀报,他身为太子,这等军国大事,他自然是要知晓并参与的。

贺琅急起穿衣,纵马赶往宫中。

八百里战报,庸宁关战事危急,如今镇守庸宁关的大将齐业,是大蒋将军的大女婿,他是有一些领兵作战的才能,也能指挥得动蒋家军,但自畿北道一役,大小蒋将军战死,蒋家军也元气大伤,剩余的兵马不及原先的一半,还不足五万,仅凭如今的蒋家军,要抵挡住十万申奴,简直是不敢想。

大臣们又开始你来我往的争吵了,派兵是一定要派的,但兵从何处调呢?

而且如今庸宁道只有齐业一位大将,是否还要再派一名老将过去督阵?

若是齐业与老将在战事上有异议,又该听谁的?

是否还要再派一位督军过去?

督军的人选又该选谁?

是太监还是文臣呢?

派太监,太监胡乱指挥也是有过的,派文臣,文臣阵前杀将也是有过的,不管派哪个,都容易引发军中不满,那么该不该派呢?

文臣和武将们吵成了一团,两方都有各自的理由,坐在御座上的嘉和帝脸色越发黑沉。

“父皇,儿臣请旨督军。”突然,一道变声期的公鸭嗓横空响起,震惊了殿上所有人。

文臣和武将们还愣着,嘉和帝先拍起了御案:“胡闹!滚下去!”

贺琅没有退下,反而走到大殿正中,撩袍跪下:“父皇,儿臣身为大燕太子,受大燕恩泽,受万民供奉,如今大燕危急,万民危急,儿臣不能视而不见,避而不为,且儿臣已经长大,自该当为我大燕做一些事了。”

嘉和帝想阻止儿子,却不能随便开口,只能横眼瞪向亲信大臣礼部尚书。

礼部尚书领会圣意,走出臣列,规劝太子:“殿下仁厚,是为万民之福,但前线危险,刀剑无眼,殿下身担大燕福祉,不该轻涉险地。”

“是啊,殿下,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不可轻易为之。”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此乃善言也。”

文臣们都纷纷开口规劝太子,生怕他一意孤行。

武将们也觉得太子去前线督军,此举太过疯狂,万一太子有什么意外,受伤了,被俘了,甚至阵亡了,不能想,不能想,真的不能想,武将们也都齐声开口规劝太子。

文臣武将和嘉和帝都不同意,贺琅也只能铩羽而归,沉着脸站回了原位。

中间有了太子的这一打岔,文臣和武将之间的激烈气氛反而缓和了一些,继续商讨起来,虽然也有争吵,却不如之前那般针锋相对了。

吵了一个时辰后,嘉和帝与文臣武将们议定了督阵老将的人选,是为将二十年的杜明,以及通过了从南方平津地区紧急调兵五万的决议,但在该不该派督军,派谁为督军的问题,三方又陷入了僵局。

争吵了这么久,年纪大的臣子们已经有些累了,嘉和帝体恤臣子,让臣子们先退下去,休息半个时辰,用一用点心,进一进水,之后再入殿继续商议。

贺琅则被嘉和帝留了下来,被劈头盖脸的训斥了一通“冒进、粗莽、轻敌、自大、不孝”的罪名,贺琅只能先顺着嘉和帝的意,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保证在接下来的殿议中不再胡言乱语了。

但是有句话叫,口服心不服,贺琅现在是如此了,他知道这一次的申奴进犯庸宁道,会是多么重要的一场战事,前世时,是这场战事,让庸宁道一分为二,然后裂口越来越大,直把庸宁道,以及更北的北关道,半划入了申奴的地盘,成为了申奴的半控制领地。

这一世,他绝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大燕被一分而二。

趁着中途休息的半个时辰,贺琅手书一封,急令身边的小侍人回私邸传信,他身边的大太监不能走,因为太过引人注意,而他信任的林楼,因为辞去东宫侍卫营的官职成了白身,无法再入宫,此刻他能用的,也只有不起眼的小侍人了。

小侍人怀揣着太子书信急匆匆的出了宫,直奔京郊的私邸。

(原创需要护,请支持正版,本文连载于晋、江、文、学、城)

林楼看着手中的书信,一脸的震惊加惶恐。

太子殿下竟然让他立刻马上立即带上两千兵,赶赴庸宁道。

林楼以为自己眼花了,看错了,转而问小侍人,今天的殿议议了什么,太子殿下有没有说什么。

当林楼听到小侍人说,太子殿下自荐前往庸宁道当督军,却被嘉和帝、文臣、武将,三方驳回时,林楼知道了,太子殿下是想要先斩后奏了。

我的天哪,太子殿下您的胆子也太大了吧。

林楼觉得自己的心都要停跳了,这是无旨派兵啊,他要是听从了,皇帝陛下只怕要灭了他满门吧。

从,还是不从?

林楼脑子发懵,但他还是点齐了两千的兵马,让他们带上十天的干粮和三天的食水,以及马匹五天的草料豆料,并让他们打包急行军包裹,然后等待太子殿下的下一步命令。

宫中的殿议又开始了。

经过半个时辰的冷静思考后,贺琅发现了自己之前的想法有极大的失误,太过冲动了,他不应该这么明显的无旨派兵,他虽然不能前去庸宁道督军,但他可以像对待剑北道一样,也派出两千兵马前往支援啊,这样也显得他处事公正,而且父皇一定会同意的。

在下半场殿议时,贺琅提出了自己的新意见,他自愿派出太子辅兵营的两千兵马,并五十车米粮,支援庸宁道。

这个意见马上被嘉和帝接受了,文臣武将们也纷纷对他表示了赞扬,称赞他仁厚忠君,一心为国。

于是贺琅马上趁机恳请嘉和帝下旨,让太子辅兵营的两千兵马并五十车米粮,先行赶往庸宁道。

战情紧急,刻不容缓,嘉和帝当殿下了令旨,令旨被马上送往太子私邸。

林楼接到了嘉和帝的令旨,整个人都轻松了。

幸好幸好,他没有轻举妄动。

两千兵马并五十车米粮,当天驰出了太子私邸,赶往庸宁道,而此时,户部的米粮才刚刚开始调拔,太子的速度远胜过户部,这让知情的官员们都纷纷感叹,户部那些人真是酒囊饭袋,幸好有太子啊,有此储君,真是大燕之福啊。

与此同时,两份令旨也出了京,一道是发往南方的平津,紧急调拔五万兵马支援庸宁道,另一道是发往畿南道,急命老将杜明赶赴庸宁道督阵。

回到私邸,贺琅的心情很不好。

燕京,在所有人看来,也许是最安全不过的平安地,但对他来说,却是困住他的金丝笼,他已经被困太久太久了,什么时候才能脱离樊笼,展翅高飞,然后铁马金戈,驰骋沙场?

难道,真的只能等到自己登上大宝,才能御驾亲征吗?

贺琅长叹一声,太久了,太久了,到那时候太晚了。

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先斩后奏,直接潜逃?

这个念头突然闪过了贺琅的脑中。

贺琅的心飞快的跳动了起来。

是啊,他无牵无挂,没有什么掣肘,父皇母后都好好的待在宫中,而私邸里,也只剩一千多人了,只要慢慢的,一点一点的把他们都安排出去,他可以直奔庸宁道了啊。

不,不不,还不行,铸币坊才刚刚起步,他要是离开了,能把铸币坊放心交给谁?没有他坐镇,又有谁能守得住?

私铸货币可是大事啊,他不在这里盯着,他自己也不放心。

贺琅只能强硬的打消了自己的念头。

罢了,还是先招兵练兵吧,剑北道派出了两千兵马,庸宁道又派出了两千兵马,如今辅兵营只余一千兵马了,日后战事只会愈发激烈,这几千人根本不够用,还是得扩军啊。

贺琅摊开了手,又攥成了拳,在这乱世之中,还是得有兵有粮有钱,这些才是立身的根本,他决也不能像父皇那般,连派不派兵,拔不拔粮,发不发饷,都要受制于人!

(原创需要护,请支持正版,本文连载于晋、江、文、学、城)(83中文 .83.)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