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3、征兆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5、征兆

李杰说道:"现在平津一丢,张家口这条线现在断了,以后我们还可以想想到大同和新疆的线嘛,不过那边距中原密集人口地带就太远了,大批移民基本不可能,向国内输送一些设备物资还是可以的。"

李杰这会说道:"司令, 我看哪,我们现在的师级单位已经够多了,是不是要准备把军一级的架子扎起来了,还有,我们库存还有万多条枪,再建5到6个预备师也足够。"

此时在抗联的部队的编制序列里,预备役步兵师主要是新兵多,和野战师相比在重武器、汽车、特种兵方面装备较少,火力和机动性明显差于野战步兵师。

而按照根据地掌握的各方面情报来看,日军至199年年底已建成41个步兵师团外加0个独立旅团。其中关内作战兵力达到5个师团又0个独立旅团,关东军10个师团,朝鲜军个师团,自从198年下半年日军占领武汉以后,就再没有发动大规模会战级别的军事行动,这一年多时间以来,日军的主要精力放在争取国内各方势力尤其是重庆势力降日谈判上,即所谓的"调整日华关系",企图以政治诱和的手段,来使得正面战场进入缓和状态,而在另一方面,日军对已占领的地区出动大批部队对占领区内的各种游击队进行围剿作战。

特别是对华南、东北日占区地区抓紧清剿,扫荡,分期推行"治安肃正"计划。

在反游击战的围剿中,日军发现他们过去庞大而笨重的重装野战师团非常不灵活,调动非常不方便,所以在9年,日军迅速组建了一批新的独立旅团,这些独立旅团下辖5个步兵大队,重武器很少,但部队机动灵活专门从事占领区的维护治安作战。

而自从9年年中开始,根据地根据在东北地下组织的情报以及苏联方面的情报发现,日军原来的部署主要兵力的华中华南地区正在迅速收缩兵力,9年年底,日军建立了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司令部设在南京,统一指挥关内所有日军部队。

在华北方向,日军从总体上从华南抽调兵力对华北一线兵力进行了加强,日军在这互组建了华北方面军,下辖平津的第1军和察哈尔热河兵团,平津之战以后,从平津到内蒙一线日军已经集结了6个师又4个旅团。

在华南方向,原来日军重兵精锐云集的华南地区,大批兵力被撤出,一部分兵力调回到东北关东军,一部分兵力调回日本国内。

按照以上日军在华兵力部署情况,白鲁台根据地估算日军可以动员1-15个师团用于对外蒙抗联的作战,而且这还是不包括日本从日本国内和从华南地区其它地方增援上来的部队。

在现在国内战事开始平息,国内无法吸引大批日军的前提下,兵力对比这上,白鲁台根据地明显入于劣势。

邓宏看着地图说道:"5个预备役师马上想办法建起来,日军兴安兵团5个师团,总兵力应该有15万人左右,我们现有的野战兵团足够对付他们,关键是,日军关东军背后可动用的支援兵力有多少?还有,日军在内蒙的察哈尔热河兵团最近也在积极行动,看来是意有所指。"

正说着,一个参谋匆匆跑来说道:"报道,前方紧急电报,日军今晨越过我东部边境线,突袭了我军设在边境上的一个边防哨所,打死我方人员9人,另有我方4人失踪。"

这已经是第三次发生此类事件了。

李杰看过电报又仔细看了一次,抬头严肃的说道:"他们这是在有计划有预谋的进行战前侦察捕俘行动,就是想摸清我们的情报和底细。"

这种突袭边防哨所的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在边境上发生了,抗联部队派出了一部分独立分队和边境上的外蒙军队一起巡防边境,在199年以前,曾经在边境上发生了很多过小规模交火事件,但一般是双方巡逻兵遇在一起互不相让以后的交火,伤亡很小。

但到了199年年底开始,日军开始有计划的派兵深入外蒙境内,对边防哨防进行突袭。

对于这样明显的军事挑衅行为,抗联的方针一向是要求强硬以对,日军突袭外蒙一方,抗联马上派出人员也深入到日军境内对日军进行突袭,为了强化力量,邓宏把丁照带领的总部直属特种侦察营派了上去,先后越境突击了两个日军哨所,对只日军巡逻小队进行了伏击,先后打死打伤日军0余人,生俘日军11人。

总体来看,由于在边境线宽广,双方的这种小规模战斗互有胜负,但这些从199年年底就开始升级的边境交火,却越来越证明日军在作各方面战争的准备。

在月,邓宏下令,各野战师要作好一切作战准备,命令5个步兵师向东面移动。

但是在这时,整个抗联部队也在疑惑之中,既然日军的动作已定。那么主战场会在那里呢?

从外蒙地图上看,自白鲁台市向东40多公里,在于东北黑龙江省的交界处,这里有一条喀尔喀河和贝尔湖,外蒙在这一片形成一个类似鸡头的形状,整个鸡头深深嵌入到黑龙江,向南是察哈尔热河,向东是广阔的黑龙江,这一块宽约10公里,长100公里的地域已经形成一块巨大的突出地,对日军统治下的黑龙江热河一带形成巨大的威胁。

而日军相应在东面的喀尔喀河以东海拉尔地区组建的了强大的兴安兵团,在察哈尔,热河又组建了察哈尔热河兵团,这两个兵团一东一南,卡住了这个伸向黑龙江腹地的鸡头上。

从日军最近的活动的方向来看,日军恰恰就是在喀尔喀河一带不停的越过边境线,对外蒙境内的边防军进行突袭的。

这一块突出地域对于根据地来说同样重要,一旦失去这一广大地域,克鲁伦-白鲁台一线就完全暴露在日军眼前,这一线是整个根据地最大的粮仓和工业基地,也是根据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

而保有了这一突出地域的话,就让抗联军队以后深入东北有了一条捷径。

正当根据地还在积极组织备战时,从华北一线又传来了坏消息,月里,华北一带的日军发起了进攻大同的战役。

这里必须说明的是,在平津作战失守后,日军在北平扶持起了"华北自治政府",这一伪政府,管辖着河北一部加察哈尔、热河等地,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部就设在北平。

而在平津之战失利以后,原国民党9路军、1军、67军、5军、军、八路军一部等部队都散落在河北山西之间,由于此时重庆国民政府对日态度模糊不明朗,导致这些部队一直没有有效的进行作战部署,而且这些部队互不所辖,除了9军大部已跟着八路军以外,其它像1军属中央军嫡系、5军属绥远傅作义部、军属山西阎锡山部,

月,日军以1个师团又个旅团的兵团发起大同作战,仅用一周时间就攻占大同,随之另一路日军南下占领河北保定和石家庄,占领大同之日军继续前进,随之占领绥远的呼和浩特。

日军的这次大同作战,起了双重军事政治效果,一方面日军兵入山西绥远两省,对山西阎锡山、绥远傅作义都有胁迫作用,另一方面,随着日军在华北向绥远方向深入,在切断了张家口至白鲁台之线以后,慢慢形成东起满洲里,西至呼何浩特的巨大对外蒙的半包围圈。

到月底,当大刚-呼何浩特失守的消息传到根据地时,邓宏突然间闪动起一个新的思维。

前段时间抗联判断日军在外蒙东部的兴安兵团大量集中,并蠢蠢欲动,所以抗联也相应的向东部地区集结兵力,可是,抗联部分为什么一定要在日军作好了战斗准备,日本关东军选定的地点进行作战,何不反其道而行之。

对,南下,向着日军现在正在积极行动的华北方面军的背后来上一刀,进察哈尔或是进绥远,这样,既可以支援国内华北抗战,又可以牵动日军华北方面军,破坏日军想形成的对外蒙的包围之势。

想法一定,邓宏和李杰、曾忠生三人一起商量了下,基本把战役细节定下来,一方面是由,4,5计个野战师外加7个预备役师,组成东线作战兵团,总兵力计约1万人,由曾忠生统一指挥,部队向东部靠拢,准备以守势迎击日军积极集结可能发起攻势的兴安兵团。

另一方面是由1,,6,7,9,10,计6个野战师外加4个预备役师组成南线作战兵团,总兵力15万人,由邓宏统一指挥南下准备攻入察哈尔一线。

李杰带领根据地余下兵力计个野战师及其它部队作总预备队,并防备来自苏联一面可能的威胁。(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