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定西北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光复二年,长安

自李唐建立起,长安便是都城,至武后时期才迁都洛阳。

如今李唐光复,国都自然由洛阳又迁回了长安。

有原本的基础在,迁都不需要新建宫殿、大兴土木,只需要将人员班底带过来就行,所以不会劳民伤财。

如今迁都已经一年有余,朝廷山下也逐渐习惯了,朝中的一切事务也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中央十六卫”已经基本被沈忧之掌握——

左右羽林卫、左右金吾卫自不必多说,敬晖、桓彦范、李多祚、项士纶这四位统领皆有从龙之功,自然各有擢升。

左右千牛卫因为大将军“桓斌”的内奸身份败露,已经交由沈忧之的亲信接手。

至于左右威卫的王孝杰和权善才,全都隶属于狄仁杰一系,也是可用之人。

剩下的左右鹰扬卫、左右龙武卫、左右豹韬卫、左右骁卫之中,同样有沈忧之的亲信。

换句话说,他现在的地位已经算彻底稳固了。

说起来虽然简单,但这一年多来,沈忧之简直是忙得脚不沾地、睡不脱衣。

没办法,社稷更替之时自然琐事繁多,而且很多事情都比较敏感,必须沈忧之这个皇帝亲自决断。

虽然朝廷上下的建制仍在,但是人员的交接、遗留问题的处理等等事务还是颇为繁杂的。

这就导致他每天的工作量极为庞大,说是日理万机都算少的了。

因此,别说是放假了,一天最多也就剩下有两三个时辰的休息时间。

但即便是在这么紧凑的工作节奏里,有些事还是不能耽搁的——生孩子。

这并非出于个人的色欲,而是稳固社稷的必然选择。

虽然沈忧之自己很清楚,凭借自己如今的体魄,至少还有七八十年的春秋。

但别人可不清楚这些。

那些跟随他一路走到现在的亲信,还有半路入伙的“合伙人”,都希望他能尽早扩充后宫,生下继承人。

这样社稷的未来才有着落,朝廷上下的人心才会安定。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后宫,来维系和巩固自己与其他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

既要加班加点地忙工作,还有忙着生孩子,这种魔鬼一般的日程,换了其他人估计早就扛不住了了。

幸好沈忧之的导引术早已臻至化境,体魄超越凡俗,不然还真顶不住这种强度的工作节奏。

好在经过一年多的忙碌,一切都已经基本平稳了。

如今朝廷各部已经可以自行运转,沈忧之作为皇帝,只需要在关键问题上做决策即可。

......

大明宫,含元殿。

身着明黄色龙袍、头戴冕旒的沈忧之端坐在龙椅上,聆听着殿下群臣的汇报。

“回禀陛下,下月初九便是万寿节,突厥、吐蕃、新罗、东瀛等各国使臣皆已抵达长安,现由鸿胪寺接待。”

礼部尚书温弘愈最先出列,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度。

所谓“天寿节”,其实就是皇帝的生日。

由于是沈忧之登基后的第一个天寿节,所以各国都赶在天寿节前来庆贺。

武周时期,它们和中原有邦交,如今神州易主,自然要重新维系盟约。

在礼部之后,户部、工部等六部的长官,也陆陆续续向沈忧之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

“陛下,扬州传来快报......”

“御史台......”

......

这些都是例行汇报的琐事,并不需要沈忧之决断。

虽然唐代是一日一朝,频率很高,但除了颁布诏令,大多数时候都是天子聆听听大臣的汇报。

毕竟,唐朝的地方官吏权力很大,很多事自己就能决断,需要汇报到中央的事务本就并不多。

即便有要事需要上报朝廷,也都会在六部三省中先过一遍,然后由中书省以奏章的形式交由皇帝批阅。

真正需要众臣在早朝中讨论,并由皇帝当庭决断的事务,要么是极其重大的事务,要么就是突发的紧急事务。

许久之后,各省各部的工作进度基本都汇报完了,大殿再度陷入寂静。

沈忧之俯视着殿内群臣,例行问道。“众位爱卿,可还有要事上奏?”

“启奏陛下!”司天监监正饶体恕缓缓出列,躬身答道:“今晨天现异兆——飞鸟触柱,池鱼殃死,天台地动仪显现,西北将厉发大地动!”

此言一出,殿内百官纷纷侧目:西北乃边塞之地,又处于吐蕃和突厥两方夹迫之中,本来局势就已经很紧张了,若是再遇天灾,恐怕……

“地动的中央位于何处?”沈忧之面无波澜,语气镇定。

这件事本就在他的意料之中——

按照原著中的时间推算,蛇灵案之后的一年左右就是江州案,之后便无缝衔接了凉州案。

眼下大势已变,狄仁杰没有自请辞官归隐,也没去往江州,更没有回老家顺带看望曾泰的打算。

但凉州案本就是一个极为独立的案件,与其他案子毫无牵连,即便没有狄仁杰干涉,它也会如期发生。

“据卑职刚刚率人推算的结果,地动的中央应位于西北道甘凉的大漠之中。”饶体恕如实回禀道。

原来地动是在大漠之中,幸好!

包括狄仁杰和张柬之在内的众臣,听到地震中心在大漠,心中顿时长舒了一口气。

地动发生于大漠,即便波及周遭的州衙,造成的破坏也是有限的。

“虽震中为大漠之内,然其剧烈之势,必定是前所未有,距之最近的甘凉二州必遭大灾。”饶体恕小心翼翼地说道:“因此,臣请陛下传旨各地方,务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沈忧之微微颔首,吩咐道:“张阁老,你即刻传旨,谕达西北道各州县,尤其是甘凉二州,务要做好治灾之事,有玩忽懈怠者,严惩不怠!”

“是,臣立刻拟旨。”

立下从龙之功,已经被封为汉阳郡公的张柬之当即领命。

同样在政变中“立下大功”,已经被封为梁国公的狄仁杰,也站了出来。

“启奏陛下!

洛阳拨调给甘凉道的五百万两饷银,月前已从户部和兵部遣发,由左龙武卫将军房哲统领三千铁甲军押运。”

狄仁杰顿了顿,继续说道:“望陛下即刻拟旨,命兵部六百里加急,将地动之事告知押运饷银的房哲将军,要他务必小心。”

“准奏!”沈忧之微微颔首,又道:“天灾要防,人祸亦不可轻视。

酌封左鹰扬卫大将军韦景尧为甘凉道行军使,即刻率部前往甘凉,赈灾解困!”

有关黑衣社之事,沈忧之已经提前告知了韦景尧,并让他率部直奔黑暗之山,剿灭黑衣社逆党。

之前一直没空管这种藓疥之疾,现在既然得了空,随手平定了便是。

交代完这些之后,他又看了看台下众臣,确认无事之后,道:“既已无事,退朝吧!”

随着他起身,一旁的近侍对着台下高声喊道——

“退——朝——”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