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三巡祖母故里科尔沁部荷恩独厚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清朝进关后,经历了十位皇帝,其中有三位来过科尔沁草原。他们是康熙、乾隆和溥仪。不过,情景可大不一样。康熙、乾隆是来巡幸。康熙一次带来二万多人,七位皇子,游玩四十多天,省亲、祭祖、视察、宴请、狩猎、吟诗……抖擞不尽皇威。溥仪是1945年8月作为苏联红军的战俘,在押往苏联途中路经通辽的,来也凄惨,去也凄惨。

四方巡狩对于封建帝王来说不仅具有稽查地方、了解民情、安抚百姓、处理政务、巩固边防的政治目的,有时还带有行围狩猎、游乐、祭祖、省亲“用展孝恩”的性质。康熙在位61年,他为了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巩固其统治,走边宫苑,四方巡幸多达二百余次。仅到东部内蒙古科尔沁部地巡幸就有三次之多,这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这也体现了康熙对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思念和尊敬。

康熙第一次到科尔沁草原来是在康熙三十七年0698年〉,这是他三度亲征、平定噶尔丹后,想把胜利的喜讯告诉祖母的家乡臣民,同时褒奖科尔沁部在平定噶尔丹叛乱中建立的卓越功绩。这次,他在科尔沁部停留四十多天。康熙一生的巡幸中,在一个地方停留这么长时间,是不多见的。是科尔沁草原的美景使他流连忘返?胃十也胃、》不且'―@白勺——手中#@又才罾胃歹朱5&白勺手斗尔沁部蒙古的特殊奖赏?或者是取得粉碎噶尔丹分裂祖国重大斗争胜利的一种庆祝方式?

噶尔丹是以伊犁为中心漠西准格尔部蒙古的首领。康熙十年〈1671年〕,噶尔丹杀死该部首领索诺木阿拉布坦后,自立为汗。三藩之乱时,他多次通使俄国,寻求靠山,进行分裂祖国的活动。康熙二十九年0690年)七月,噶尔丹带兵窜至东部内蒙古与科尔沁部比邻的乌珠穆沁部抢掠。为了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定,九月康熙第一次率军亲征。噶尔丹从乌珠穆沁渡过西拉木伦河突进至乌兰布通〈在今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南境的大红山〉,布下“驼城”〈把骆驼捆倒在地,驼背放置木箱,箱上蒙上湿毡,环列军外,构成驼城),命士卒躲在箱缝后发箭放铳。康熙破了“驼城”,大败噶尔丹。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噶尔丹再次发动叛乱,康熙密令科尔沁部佯为内应,诱引噶尔丹南下。噶尔丹果然中计,康熙抓住战机,再度亲征,在昭莫多再败噶尔丹,几万叛军只有几十骑逃出。昭莫多战役后,元气大伤的噶尔丹还继续作乱。康熙帝为了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定,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第三次亲征噶尔丹。是年五月三日,噶尔丹在众叛亲离,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服毒自杀。

三次亲征,彻底粉碎噶尔丹的叛乱,为发展多民族国家的经济、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胸有大志、年仅三十几岁的康熙大帝当然要奔走相告,张显他的文治武功。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七月二十九日,由一百二十三辆大车、二万余人组成的康熙巡幸草原的队伍浩浩荡荡由北京启驾,经密云县至古北口,经敖汉、奈曼、扎鲁特部,进入科尔沁部的游牧地。这次来科尔沁部,康熙带来了七个皇子。他们是皇长子胤提、皇三子胤祉、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九子胤塘、皇十子胤锇、皇十三子胤祥。

在辽阔的科尔沁草原上,康熙组织了“围猎习武”。“围猎习武”决不单纯是游玩取乐,实际是带有加强武备,检阅边疆部队素质的政治意义。我们知道清王朝在入主中原以前基本上是个游牧民族,善骑马,善射猎,靠武备开国。当年的清军是一支训练有素、骑射娴熟,威力强大的劲旅。清兵入关确定了全国的统治地位以后,满洲的八旗贵族袭封爵位,统军议政,担任要职、岁领厚禄。随着环境的变迁,宗室开始出现武备松驰,尊荣享乐的苗头。八旗官兵在平“三藩”和噶尔丹叛乱的战斗中,战斗力已大不如昔。这一点,康熙看得非常明白。他把诸多皇子带到科尔沁草原来进行“围猎习武”,是对皇子进行“警示教育”,带有明显的政治目的。在这次行围猎习武中,康熙身先士卒,亲自带领诸皇子、皇亲国戚和科尔沁蒙古王公一起进行骑、步射。对“骑射倶优”的给予嘉奖。在这次进行围猎习武中,第三代达尔罕亲王班第就获得了康熙奖赏的金币。据史料记载,康熙在这次的行围中兴致极高。因为时值中秋,是捕鹿的最好时节。康熙亲亲捕鹿的率随侍卫,黎明前隐迹于山林中,头戴制作得维妙维肖的鹿头,模仿雄鹿的声音,口吹长哨,吸引雌鹿,“渐闻清角声扬,远林呦呦,低昂应和,倏听枪声一发,鹿应声扑地”。这只不过是行围的一个小镜头,实际打围的场面相当威武壮观,声势浩大;战马长嘶,旌旗猎猎。在科尔沁行围时,康熙即兴赋诗一首:

塞外偶述晓雾迷前岭,蒙葺露未晞。

林中呼鹿罢,山下射熊归。

水绕周庐曲,原高众幕围。

时平疆域远,万里尽庭扉。

八月十五中秋节,康熙龙颜大悦,在科尔彳心早原上支起帐幕,犒赏为大清国立下汗马功劳的科尔沁蒙古王公。康熙用诗记录下了当时的场景:

口外中秋荒塞天低夜有霜,

一轮明月照苍凉,

不贪玉宇琼楼看,

独在遐陬理外疆。(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