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农场往事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朱妈妈也是明白人,听完老人的安排不久,自己也去区委组织部开了工作调令和结婚介绍信,背起背包也随着老朱去了辽南农场当农场子弟小学老师。

1960年夏天,一声儿啼,朱刚降生。

一开始,老朱给儿子起的名字叫“纲”,是迎合“以粮为纲”之寓意。

但朱刚长大后,尤其是回省城读初中后,觉得自己这个“纲”字有点儿太土,什么以“阶级斗争为纲”、“以粮食为纲”、“以计划生育为纲”,凡是跟这个“纲”字沾边的都是大红字体的标语、口号写在墙上。

开始青春期逆反的他,硬是以绝食和逃学等极端手段逼着老朱给他名字的“纲”字给改成现在这个“刚”。当然,以老朱的性格,是不会轻易妥协的,关键是朱妈妈对朱刚向来是溺爱,有时候这枕边风比什么武器都厉害。

朱刚出生时,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农场的万亩水田当时还是一片片的盐碱地,几百号农场职工正以“农业学大寨”的劲头在盐碱地上开荒、种粮。只是长出的粮食跟“嗷嗷待乳”的朱刚脑袋上的头发似的,稀稀拉拉的。

朱刚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把机关管理局给自己配给的不多的奶粉和白糖托人给送到农场,朱刚压根就没像别的孩子那样饥一顿饱一顿的、个个营养不良;相反,朱刚被朱妈妈给喂养的白白胖胖、高高壮壮的。

而这里面也有老朱的功劳,虽然当时的粮食不够吃,但是农场靠海边啊,俗话说的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朱也跟职工一样拿张破网到河沟里、海里捞鱼捕虾,掺和到玉米面里,那也是美味的不要不要的,一家人的那三年就是这么熬过来的。

那三年,整个农场一千两百多号职工和家属,除了生病和自然老死的,就没有因饥饿死过一个人。

等农场将第一批几十万斤水稻敲锣打鼓地送进国家粮库时,朱刚已经三岁了。

当年,老朱就因为对全省粮食生产有突出贡献,被提拔到辽南的海Y县当副县长;一年后,升R县委组织部长;到了1968年,三十八岁的老朱已经是省委组织部的副秘书长了。

而此时,朱刚的爷爷已经是省委常委,省政法高官;朱刚的姥爷已升任省委常委,省政府常务高官。

朱刚上小学时,老朱是县委组织部长。朱刚除了在农场时野惯了,有些小毛病外,学习成绩倒是没太让父母操心,成绩在年级里一直是名列前茅。

对朱刚而言,他就是一个现代版的“衙内”,从出生时,就没吃过苦;只有他欺负别人的份儿,就没有他被人欺负的时候。所以,打小开始,朱刚就养成了“一言九鼎”、“顺我者昌”的毛病。

好在,那时候他还懂的自己爹是县委主要领导之一,不能给自己爹抹黑,还知道控制自己的毛病,仗势欺人的事儿也只是偶尔为之,也没惹上大祸。

朱刚要是看不上谁,那谁说都不好使;他看问题、看事儿都特别地主观。这是他上大学后形成的性格。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