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胜利的曙光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二期”工程试投产,也不知是什么毛病,生产出来的特种PVC总也达不到设计要求,辛安急得满嘴是泡。

傅教授跟几个徒弟也急得吃、住都在车间,试来试去,觉得还是工艺配方的毛病,傅教授又继续攻关。

由于日、韩等国的倾销,国内普通PVC管的价格一落千丈,对“TOPPVC”而言,几乎是没有利润。

“韩松化工”在沈阳开发区的新厂的投产,让辛安雪上加霜。“TOPPVC”的国内市场占有率由75%骤降到不足30%,两个厂子出现了开工不足。

商务部的裁决迟迟不见下来,辛安苦无对策、心急如焚;巨大的压力如大山袭来,他觉得自己快撑不住了。

2002年5月,傅教授率领的攻关小组又救了他一把。

四个系列十六种口径的特种PVC陆续试生产成功,辛安的脸上又浮出了笑容,全公司的人都跟着长舒了一口气。

这几个月大家都吃住在公司里,每个人都瘦了一大圈。

辛安是学理工科出身的,大家都知道学理工科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技术控”。

为了夯实自己企业的技术储备和经营基础,辛安对傅教授的技术攻关小组那是“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自己企业的研发费用投入远高于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评定标准里的不低于经营收入的百分之五的要求。所以,技术部门的每一个进步和进展,辛安都高度关注。

可那十几个规格的特种PVC就像到了预产期了还迟迟不愿意从娘胎里出来的“新生儿”,让辛安是上够了火。

其实傅教授的配方工艺没多大问题,新进来的关键设备也没问题,忙活了几个月大家才发现还是自己对生产制造工艺摸得不透。

说白了,就是产品能设计出来,但是生产不出来,原因就是对PVC的关键性生产指标掌握的不够透彻。

比如说,原料熔化后进入管材模具时对温度的控制。

这两个月,傅教授和张凯他们吃亏就吃在这方面比较多。

东北的早晚温差比较大,尤其是冬季和春、秋季。

而地处黄海之滨的临江湿度还大,从生产投料开始到最后管材成型,一个批次产品要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联动线输送,这个时候联动线各个部件本身的温度在数小时内的变化是不同的;而越是特性指标多的规格PVC在生产时对外界的温度变化越是敏感,尤其是管壁厚的大口径管材,内壁与外壁的温度要保持一致在普通生产条件下是根本做不到的。

在进行大量的试验后,在设备厂家的技术支持下,傅教授和张凯对生产设备进行了恒温、去湿改造和生产工艺指标调整,最后的成品率才达到大生产的要求。

所以,辛安这时候算是明白了丰田幸之助自传里的那句名言“好的产品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生产出来的”真谛!

不久,SH办事处也传来好消息,“西气东输”工程的总承包商对大口径的特种PVC表示了浓厚的兴趣,辛安赶忙召开公司调度会,让销售部门和技术部门抓住这个机会,赶紧与“质监”部门沟通,进行相关试验;又安排市场部给项目指挥部技术部门发去一批产品样品进行用户实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拿下“西气东输”工程的订单。

在随后的一个月里,辛安和他的智囊团就一直在空中飞来飞去。

韩清每次接到辛安半夜打来的电话,都是他在机场里侯机;知道他的新品上马,也确实替他高兴,但听到他疲惫的声音,也委实替他担心。

终于,在放暑假前,韩清在电视里看到辛安在BJ签下数千万供货合同的新闻。

九月份,国家商务部终于认定日、韩等国在PVC成品和原料两方面对中国市场存在倾销行为,并决定从二00三年四月一日起,对上述国家的上述产品征收高达35%的关税。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