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刘贺的历史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刘贺是在杨光被带回国内后,主动向纪委自首的。

刘贺能从一个农民升到LJ市国资委主任绝对是个奇迹。

当然,即使表面上看是奇迹,但若是认真剖析刘贺的发迹史,却还是能看到他人生的闪光点和抓住机遇的能力。

刘贺出生在临海县农村。

刘贺的父亲是临海县第一位拖拉机手;在临海县的县志里,还能查到刘贺的父亲刘红棋开着临海县第一台东方牌履带式拖拉机的摆拍照和文字介绍。

刘贺初中毕业后就子承父业,在乡里农机站开上了履带拖拉机。

临海县是农业大县,耕地数量庞大;而相对于关内而言,又人口偏少。

于是,从1960年代开始,国家就在这种地广人稀的产粮大省推广农业机械化。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农业机械化推广项目就是“机翻地”。

这么说吧,以当时临海县的土地数量而言,要在“冬翻”或“春翻”把全县的土地都翻耕一遍,即使全县老老少少啥也不干、一起上阵,也得翻上两、三个月,效果还未必好。

而当时用二十多台履带式拖拉机,十五到二十天就能全部把耕地给翻完。

刘贺因为翻地的事儿也跟刘红棋一样上了一回县志。

事情是这样的,当时赶上农业学大寨运动,新上来的县革委会领导想让全县农业建设也“放一颗卫星”。

于是,就开了全县农田冬翻动员大会,在会上要求全体社员要向大寨学习,以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忘我的“翻地”,用一周时间把地翻完,向上级报喜。

这时候,临海县农机局因为文革动乱已经停摆了好几年,全县各乡镇(那时候叫“公社”)农机站二十几台拖拉机能冒黑烟的不到一半。

县里给了这些能开动的拖拉机下达了翻地任务,刘贺父子的那台拖拉机要承担两个乡镇的翻地工作,工作量比之前大了一倍。

而刘红棋由于年纪大了的原因,一到冬天就开始哮喘,根本干不了活儿。

所以,开拖拉机翻地的任务其实就只能依靠刘贺一人来完成。

也不知道是不是伟大旗手的号召力太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刘贺五天时间里几乎没怎么睡觉,就率先完成了翻地任务。

于是,社会主义红棋拖拉机手的大红花就戴在了刘贺的胸前,这张照片也印到当年的县志上。

后来,只有十七岁的刘贺当上了村里的民兵排长。

这时候,村里来了一对老夫妻,是被下放改造的原LJ市委副书记江海河夫妇。

按照当时的规定,看管和批斗的工作由村里的民兵排负责。

刘贺的父亲刘红棋这个人心地善良,看不得别人遭罪。

所以,就私下里告诉刘贺,对江海河的看管和批斗做做样子就行了,这都是老革命,以后还说不定是咋回事儿呢。

刘贺也觉得自己的父亲说的有道理,做人不能太恶毒;再说看江海河也不像什么坏人,听说他还是打过鬼子和国民党的老革命。

于是,刘贺对江海河夫妇的看管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每天也不给安排太多的劳动,能做点什么就做点什么。

刘贺还对村里几个背语录背傻了的半大孩子一顿教育,让他们以后没有他这个民兵排长的批准不许再到村里的老房子这里批斗江海河。

而对这些给自己的关照,江海河都看到眼里。

文革结束后,江海河官复原职,回到了LH市委。

不久,刘贺就被调到临江县公安局当了一名民警。

三年以后,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刘贺又被送到省公安干部学校读了两年书,弄了个中专文凭,回到临海县公安局当了副所长、所长;后来又到了红光乡当乡长、党高官;又升到县农业局当局长、工业局当局长、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在省委党校混了个本科文凭后,又调到LJ市重工业局当副局长、局长;LJ市撤销重工业局、煤炭工业局、轻工业局、粮食局等成立国资委后,刘贺又先后担任LJ市国资委副主任、主任兼党高官。

所以,从刘贺的仕途履历来看,他既有勤奋和努力打下的基础,也有得到贵人相助而一飞冲天的机遇。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