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只借鉴,书肯定不会跟着真实历史写,越后越偏。

当时国民政府的外交是基本成功的,力促美国修改中立法,限制对日贸易,尽量争取财政援助。国民政府施展了种种手段,力图操纵中美关系的发展方向,使中美关系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就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走上了中国所期望的道路。抗战前期,中国还撇开意识形态的分歧,争取到了苏联的大规模援助,并尽可能地延缓德国与日本的靠拢过程,从德国也获得相当数量的军事物资。这些举措最大限度地孤立敌国、争取友邦的外交方针应该说是明智的,并基本取得成功。近代历史上,中国由于政治腐朽与经济衰退,无法遏止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在列强一次次进攻面前败下阵来,最后引起列强的瓜分狂潮。在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体系的束缚中,中国一步步沉沦,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到抗日战争开始时,中国的国际地位无足轻重,在世界事务中无力发挥作用,没有与强国平等对话的资格。虽然中国人口众多,仍被国际社会视为一个弱国。在日本军队大举入侵、中国面临亡国危险的紧急关头,过去曾经是一盘散沙的中国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前线将士,牺牲流血。各党各派,精诚团结。各界人民,协力救亡”,形成了谋求国家独立解放的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到了抗日战争后期,特别是在国际社会规划战后世界格局的时候,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4年1月,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尽管英国与苏联对中国的大国地位尚有怀疑,但美国认为中国已成为同盟国四强之一,力排众议,主张中国在宣言中领衔。而在194年的开罗会议上,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谈话中表示,中国应作为四大国之一参加此后的国际机构,而中国也确实以大国身份积极参与筹划当时及战后的重大国际事务。特别是在计划、筹备成立联合国的过程中,中国成为主要的发起国和创始国。1945年6月6日《联合国宪章》签字后,中国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国际地位的这种变化,是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经过长期浴血奋战获得的。正是由于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显示出重要的军事价值,由于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贡献,才使中国取得了在国际事务中相应的发言权。近年来,对于中国的抗战如何牵制日军主力向东南亚的转移及与德国的配合;中国的持久抗战如何导致日本陆军主力改变实施进攻苏联的战略,使苏联避免两线作战,得以全力对德作战;华夏如何在本身承受巨大军事压力的情况下,从反法西斯战争全局考虑,派出华夏远征军协助英军在缅甸作战;以华夏军队为主体的盟军如何在缅北最早发起反攻;华夏战场如何与太平洋战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互相支持,使日本侵略者处于腹背受敌的两线作战,从而加快日本法西斯的失败等问题,越来越成为抗日战争史研究的重要课题。研究这些课题,使中国的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有机地融合起来,不仅深化了抗日战争史的研究,更重要的是从理论上论证了抗日战争是华夏从弱到强的转折点,是华夏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抗战时期日本国内社会背景:几百年的既定国策;军人上台;经济危机影响;日本国民强烈的扩张情绪;在中国找不到合适的代理人;甲午战争和东北事变的刺激。中国:积贫积弱;多年的国共内战;抗日情绪高涨。欧洲:希特勒的欧洲扩张政策对日本的强烈刺激;英美无暇东顾。总之,日本这个民族历史上只要有一点国力和一点机会,它就会想办法扩张,民族性决定其是个变态的民族,也是个可怜的民族。现在甘愿做某国狗就是个很好的说明。(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