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万安新城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961年,秋。

万安县。

这里曾经是北何省远近闻名的贫困县。

但是现在,万安县有了突飞勐进的变化。

在老百姓眼里,似乎一夜之间,县里就开启了拆拆拆的模式。

这种变化发生的太突然了。

县里的领导们就像集体换了个性子。

锐意进取。

大胆革新。

针对县里的情况,做了全新的土地规划,开启了一轮由县里主导的大基建行动。

首期的基建,是以孤立在县城郊区的服务区和码头为核心,构筑一个崭新的万安新城区。

新城区大约有四分之一个县城大小。

西边与老城区接壤。

北边是高速公路和振华沼气厂。

南边就是码头。

中间一大片,就是原本的服务区。

由于新城区本身就是在服务区的基础上进行扩建的。

再加上经过小半年高强度的集中施工。

至今,新城区已经初见轮廓了。

如果从高空俯瞰。

可以明显看出万安新区和老城区的区别。

老城区划分随意,城区杂乱无章,道路逼仄狭窄,城市规划非常不合理。

与之相比,万安新区就像是用尺子比划出来的一样。

整齐的如同棋盘上的线条。

道路笔直宽阔,东西南北方位清晰,区域划分合理。

除了城市的总体建设之外,县政府在建设的时候更加注重居住体验。

修建绿化带,修整街道,用街和路将城区进行了区域划分。

并且在县里的牵头下,动员各个国有企业,在新城区修建了许多六层板楼的生活区,组成了一个个小区。

另外和老城区相比,新城区最大的改进,就是在城市建设中增加了排水沟和下水道的设计。

污水不见于地面,旱厕远离闹市。

整个城市因此显得干净了许多。

.......

时间匆匆。

眨眼就到了秋天。

这个时候虽然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了,但风中还是夹杂着一股子热意的,属于不冷不热的时候,刚好是一年中最适合出门游玩的好时节。

再加上今天休息,不少县民都走出家门,到县里四处逛着。

不管是生活在老城区的居民,还是搬到新城区的居民,都喜欢在新城区熘达熘达。

因此街道上车水马龙,行人如鲫,非常热闹。

建设大街。

这是贯穿整个新城区最主要的街道,因道路两旁种满了银杏树而闻名。

如今的这条银杏路,已经出现了一些金色银杏叶的点缀,但大多还是绿色的。

远远看去,如如同一条绿油油的地毯,横亘在万安新城区中间。

孙兴文在建设大街上漫步。

他慢慢踱着,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上得一处茶馆。

这里是一间可以可以喝茶、休闲、摆龙门阵的平民茶馆。

名字叫做红旗茶馆。

说起来,红旗茶馆也是很有来历的。

据说在民国的时候就存在了。

后来被收归公有,改成现在的名字,成为县里唯一可以让老百姓放松听曲的茶馆。

再后来,万安新城建成了。

为了增加万安新城的文化底蕴,县政府就和红旗茶馆的经理商量,最终将茶馆搬到了这里。

红旗茶馆的前门正对着建设大街,看起来有些其貌不扬,走进来却别有洞天。

大堂中摆满了古色古香的木制桌椅。

墙壁上画着几幅壁画。

有红星,有领导画像,旁边还用红色油墨写着“万寿无疆红日高升”八个大字,非常符合当前的时代气息。

老茶馆里水气、烟味、茶味腾然升起。

空气里弥漫着澹然的味道。

时间在这里仿佛被凝固一般。

这时候刚好一群人坐着品茶,听台上说书人的表演。

许是讲到了一个有趣的段子,听客们哄然大笑,澹然凝滞的氛围一下子被冲开了。

生活瞬间变得鲜活起来。

孙兴文微微驻足,听了几耳朵。

发现还是自己听过的老段子,就没了兴趣。

他直接钻到了二楼。

找了个临窗的位置坐了下来。

茶馆的女服务员看到孙兴文进来,热切的跟了上去。

“孙兴文同志,今天又过来了,怎么不到下面听书?”

孙兴文长得高高大大,面容端正,而且又有高中毕业,很受女同志欢迎。

茶馆的这名女服务员也不例外。

所以说这年代不少服务员高冷还是分人的。

要是碰到对的人,冰箱也能变成烤箱。

要是碰到不入眼的。

那自然就是冷脸待遇了。

“原来是乔乐珍同志啊。”

孙兴文也笑着同她打招呼。

“说书先生来来回回就是那一套故事,我都能背下来了,所以今天还是在二楼看看风景吧。”

孙兴文抱怨道。

乔乐珍可不敢发表什么意见。

这年头曲艺杂谈越来越少了,这位老师傅可是经理请过来的,她不敢得罪。

因此只是眨了眨眼,笑着说道。

“那感情好,咱们万安新城修的真是越来越好了,这条街上全是银杏树,风景也很漂亮呢。”

孙兴文感叹道。

“是啊,我就感觉忽然之前,咱们县城就有大变化了。”

“之前我还抱怨县里的领导干部没事干,就知道拆,现在看来结果还是好的,是我想的浅了。”

“乔乐珍同志,你要是现在不忙,不如坐下来一起聊聊?”

巧乐珍想了想。

今天经理去外面开会了,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茶馆里除了她以外,还有三个服务员,应该也忙的过来。

于是乔乐珍笑着说道。

“好的,我陪你聊聊。”

孙兴文其实对乔乐珍也有好感。

国营单位。

正式职工。

这是许多男青年梦寐以求的择偶标准。

关键是乔乐珍长得也不错。

白白净净的,让人一看就心生喜好。

其实在以前,茶馆还兼着社交的纽带。

那时候谁家子女长大要婚嫁时,媒人就把双方父母和子女带到茶馆,先泡一杯盖碗茶摆龙门阵。

如果双方都很满意,喝完茶顺便就去餐馆吃饭,并给见面礼金。

但要是有一方不太满意,就推说还有事情另约时间,付完茶钱走人。

这样一来,另一方也就知道这门亲事“黄了”。

这时候提倡自由恋爱,这种行为少了,但还是有不少初次见面的男青年和女青年,约着到茶馆里坐坐。

旁边刚好坐着几个喝茶的大爷。

他们看到了之后,摇了摇头,脸上流露出几分会心的微笑。

两个小青年正聊得火热时,乔乐珍突然试探着问道。

“孙兴文同志,不知道你听说了没,县里最近推出了一项政策,不论职工还是非职工都可以在县里购买新城刚建起来的房子,我就有些同事买了。”

“听他们说县里盖的房子户型都还挺不错的,比单位分配的住房好多了。”

“你们家买了吗?”

孙兴文骄傲的抬头。

“当然,我父亲是退休的老干部,他听说有这个政策后,立刻就买了两套。”

“一套是给我哥哥的,一套是我的。”

“喏,我们家就在建设大街附近,你从这里就能看到。”

说着他伸手给女服务员指了指。

女服务员探头看了看,艳羡的说道。

“真好,我们家虽然也是职工家庭,但一时拿不出那么多钱。”

孙兴文笑了笑,刚准备安慰几句,楼下突然响起一连串汽车喇叭的声音。

孙兴文探头向下张望。

街道上,一列车队经过闹事,缓缓朝某个方向驶去。

他有些惊奇的问道。

“奇怪了,咱们县里什么时候有这么多汽车了?”

乔乐珍笑道。

“你这两天没过来,所以不太知道,建设大街南头的振华加油站正式开业了,这些都是跑到这里来加油的车。”

孙兴文恍然。

“哦,我说呢,原来是振华的手笔。”

他感慨着说道。

“我毕业后一直没找道合适的工作,听说这次振华沼气厂还要招工,我打算去试试,希望可以选上。”

乔乐珍有些担心的说道。

“现在振华沼气厂不是大不如前了吗?”

孙兴文摆了摆手,解释道。

“你是不太清楚的,其实修建新城区就是振华沼气厂的厂长曹卫东提的主意,他们拿了不少钱,相应的,县里给了很多扶持政策。”

“有县里的支持,沼气厂未来前景广着呢。”

“而且服务区也是振华沼气厂的产业,码头也归人家管着,那里生意也很旺盛啊。”

“就算振华沼气厂不卖沼气设备了,家底也很厚呢。”

乔乐珍吐了吐舌头。

“你懂的咋就这么多?”

孙兴文嘿嘿笑着。

“我懂得还有不少呢。”

他刚打算继续卖弄,楼下突然有人叫了起来,似乎是经理回来了。

乔乐珍立刻站了起来。

“经理回来了,我得过去忙了,先不说了。”

孙兴文有些不舍。

“对了,我这里刚好弄到了两张电影票,晚上可以邀请你去看电影吗?”

乔乐珍想了想,这才说道。

“行吧。”

看着她远去的背影,孙兴文傻呵呵的笑着,这倒把旁边喝茶的几位大爷看乐了。

他们摇了摇头,满脸苦涩。

“小同志,曾经我们也和你一样,恨不得天天腻在一起,等我们真的结婚过日子了……”

“嗨,我们几个老头子就是天天出门,为了躲你大妈,图个清静。”

孙兴文吓了一跳。

“大爷,你别吓我,真是这样?”

大爷摇了摇头,语重心长的说道。

“小同志,这就是生活,你得自己品啊。”

与此同时。

曹卫东看着振华沼气厂和振华石油厂的经营数据,脸上乐开了花。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