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贰章 崇祯十七年四月#007 逃离京城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然是安排范方及刘养贞的亲戚家眷撤离京城。”

奏施施然向其他人解释。

“两人都是官员,在京中又有家眷老少,不可能说走就走。这方面交由留在京城的永硕打点,只要照我指示行动,定可全身而退,只是时间会比较慢。至于吾等待一会城门打开时,跟随其他平民,先一步逃出去。”

打后扰攘这么久,策划多时的“逃离京城”终于上演。

奏都有点自嘲起来,应否问朱由检颁一个劳苦功高奖。

陈圆圆犹是不安,缺乏信心问:“真的这么顺利?”

奏自信道:“现在京城乱成一团,既有大顺军肆意杀人,瘟疫又再次爆发。遍地死亡枕藉,所以不少人撤离回乡。如有人追问,夫君就依妾身之前指示的说法告之即可。”

朱由检答道:“我懂了。”

马车在京城道上缓缓前进,朱慈照偷偷推窗外望,但见街上繁华不再。

才不到几天,一切都改变了。

店铺破烂,甚至途上处处尸骸,无人收敛。

朱慈照心中暗暗发誓,将来必定重回京城,将残酷无人性的大顺军全部处斩,以告慰诸多冤死百姓。

奏知晓朱慈照想法,并没有点破。

过度炫耀自己的读心术,绝对不是好事一件。

而且朱慈照的思想亦有问题,他心底仍自居为皇子,才会有“打救百姓”的想法。

当在上者有此念头并不意外,问题是会不会过火,变成独裁霸主。

如何拿捏中间的分寸,奏亦没有主见,只能看当事人的造化。

马车徐徐前往阜成门,前方有一堆百姓堆成行队,等待离城逃难。

偏生士兵诸多留难,还派人逐个审问。

“夫君,请准备钱银疏通。”

“嗯,没问题。”

轮到朱由检时,他即时报上化名“木守信”,又匆匆递上一些通宝银元,向侍卫疏通。

侍卫并没有高兴,钱是收下,但仍强行打开车门检查。

“汝说来京城买卖?货物呢?”

“唉,大人有所不知,小人这趟来京,亏好大的本,只能贱买所有货物。后来听闻瘟疫又来,保命要紧,急急携同家眷回乡。”

之前商讨化名“木守信”后,就一直背诵假经历,由检自信能够倒背如流。

士兵似乎认真打量车上诸人相貌,好一会才跳去下一位,大家才松一口气。

未几鸡啼声响,城门打开,百姓鱼贯穿过城门。

不过临出城之前,同样有另一批兵马检查,极为严格。

众人困惑,奏解释道:“刚才那批是刘宗敏的亲兵,主要是搜查陈圆圆;城门的是大顺兵,反而松懈很多,所以不用担心。”

等候良久,终于轮到朱由检的马车。

士兵循例登车搜查,朱由检再次卑躬屈膝付上银两。

没想到这位皇上愿意放下身段,扮得维妙维肖,令奏感到人类果真有无限的可能性。

话分两头,且说此时大顺军中营哨总李才无所事事,彻夜都陪阜成门的兄弟喝酒聚赌,至清晨才撑撑腰骨走下城墙。

本能下嗅到尊贵人家的气味,猛地举头俯视,眼睛便对上由检的马车。

“奇怪,这男人气息如此尊贵,怎么会坐这么寒酸的马车?”

李才心中疑窦丛生,他对自己的直觉甚有自信,不禁留在阶梯上偷偷打量。

未几士兵喝令众人下车搜身,于是车上众人逐一露脸。

“我的天呀!那那那位黑服女子……不正正是先月碰上,拥有一本奇书的人?”

巧合重遇“故人”,李才心中既惊且喜。

奏的脸相及衣服供与明人大异,再者她身上独有的气质,实乃遍寻天下难得一见。

他肯定自己不会认错:“要通知兄弟吗?不行不行,此女子武功高强,又有奇书在手,正面攻击不是办法……对了,明的不成,用阴的便成!唉呀,老子太聪明啦!”

不知道看门的士兵在找甚么,在车上翻了过遍,除去衣服及银两外再无可疑之物。

李才好生焦急,肥水不可流别人田,好想快点行动。见他们扰攘好一会后,方允许出门。

原来因为奏在保定大闹,大顺军中开始流传崇祯未死的传闻。

李自成听到传言,特地询问刘方亮。

方亮明人不说暗话,认为全是敌人胡说八道,扰乱军心。

李自成心想尸体确实封在墓中,死人焉会复生?

后来左右尝言,尸体可能是替身,复又恐惧起来。

可是崇祯已死的事已经传遍天下,如今又说他未死,前后反覆岂非儿嬉?

不怕一万最怕万一,便暗中指示兵马加紧看守城门,勿让疑似崇祯的人偷偷出城。

可以说这番出城,在看不见的地方下,翻起无数暗涌,正是一步一惊心。

李才恶向胆边生,趁机向城门士兵打招呼,撒谎说有事办,匆匆出城。

马车疾行甚急,才追之不及,心下大急:“哎呀,早知如此,先牵只马儿来吧。”

再度失诸交臂,才甚为苦恼,只好大叹时不我与,转头回城。

“娘……夫人,有需要这样快吗?不会惹人起疑吗?”

在外面众人装成普通的商人家眷,自出阜成门后即折行南下,转回右安门外,以便取回奏的战甲及战马。

“行了,现在可以慢下来。”

城墙下有士兵看守,万一发现城墙下马车疾行甚急,难免起疑多生事端。

王承恩只敢让马车在稍远处急行,绕一个大圈才来到右安门外。

才一出城,奏便通过权具发现有人跟踪,便吩咐王承恩加快。

幸好对方没法追上来,成功甩开后,便减慢速度。

“姨娘?为何不直接在右安门出城?”

“右安门守门门将是认识照儿的。”

奏是彻底分析过所有城门,只有阜成门成功率最高。

反正只要出城外,往哪走都行。

朱由检望望窗外,天阴无日,乌云聚集,似有豪雨,心中不免忧愁。

驶至奏指定的地点,果然隐尚好好的待在原处,慢慢低头吃草。

它一见奏回来,便拥前磨擦亲热,舌头更肆意来回舔奏的脸及耳朵。

“呜呀,讨厌,别再舔了!”

看见此马身上奇特的银色战甲,大家似乎都开始习惯。

“哦,一定是奏变出来的法宝。”

明明是非常识的事,已经慢慢变成常识了。

冯永硕准备的马车只是单骑拖拉,奏让隐随同在侧边上路,以便道上可以更换马匹。

隐通人性,不用人策骑,乖乖跟在车后。

朱由检问之后应往何处,奏翻开书本,知何复军平安无事,依指定路线徐徐前进。

估量途中形势没有变化,只要持续小心,必可完完整整行进到山海关。

反而吴三桂军的变化最难捉摸,而且因为诸多耽误,已错过最佳会面时机。

吴三桂并不看好崇祯,一如其他明臣,他押起义军胜。

故此崇祯催他赴京勤王时,竟然不急不疾“慢慢行”。

从宁远至京城不过七百里,居然走十五天,平均一天才四十多里路,只是比何复军快一点?焉有道理?

别忘记何复军是多种兵马混合,而且有不少非战斗的家眷及运输兵粮饷银,一天能走四十里左右已经很厉害。

你丫的大名鼎鼎关宁铁骑都是精英骑兵,都敢打马虎眼,用步兵速度走,还真是不怕崇祯斩了你?

正是如此,吴三桂就是不怕。

当时是崇祯需要他,他其实不太需要崇祯。

人都是利己,凭他区区五万关宁铁骑,想和大顺军打,似乎力有未逮。

在历史的大洪流前,明室腐朽透顶行将就木,起义军声势浩大如日中天。

和李自成打,无异螳臂挡车,徒劳无功。

反而想办法与李自成示好,在形势悬殊下,不失为一步好棋。

三月廿三日吴三桂抵达蓟州,才先后打听到李自成进京、崇祯自缢,以及明官投降大顺等消息。

事已至此,吴三桂的投机心态终于有决定,当然是“决意降李”。

李自成才平定京城,便听取军师李岩建言,立即派人赴晤吴三桂招降,以稳住山海关。

吴三桂本有有此打算,双方欣然同意。

双方处于蜜月期,吴三桂继续率兵西进赴京,更大张旗鼓,沿途即宣示“朝见新主”。

李自成亦懂得众将士只为保住自己的特权,只要不搞对立即可,遂发出的檄文道:“唐通、吴三桂、左光先等知天命有在,回面革心。”

至此将威胁京城的明室旧有军事力量一并消除掉。

之前由检还痴心想出城会合吴三桂,奏当然一力阻止。

倘若当时冒失失冲过去,无异送羊入虎口。

无论做任何事情,均要“待适当时机”。

无风难以行舟,有风猪会飞天。

想要将吴三桂招回来,必需等到合适的时间才能出手。

幸好,奏所言的“时机”很快就降临。

自大顺军进京后快速腐化,更严重的是追赃助饷措施,放纵刘宗敏及李过等人对在京明官进行拷夹酷刑以及抄家抢款行动,彻底触犯阶级利益。

诋毁大顺的流言蜚语迅速伴随离京逃难的人民传出去,吴三桂之父吴襄亦私下致书,盼“亟来救父”。

距离廿三日仅是四五天,形势就发生种种改变,一部份原本有意降新朝的明臣开始动摇,对吴三桂更是当头棒喝,开始萌生异心。(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