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有客咸阳来(2)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入得渑池城,天色尚且不晚,魏冉便信步往城中最热闹之处走去。渑池的繁华超出了魏冉的预料,西市所售之物,粮食布匹纸张香烛等一应物品一盖有之。如此只是说明物品之丰,魏冉惊讶的是来往行人的衣着。民若贫,或衣不蔽体或打满补丁,韩国百姓的衣着虽然不算最新,但也不旧。其面无菜色,脸色红润,足以说明家境不错。

再往前行不过里许,魏冉忽闻有人起争执。看热闹也是国人天性,概不分古今。很快,前面十余步就聚集起黑压压的的一片人。魏冉也是十分好奇,韩国学秦国一般,治国以法,法不严则无威。如果是在秦国,遇到这般的,一概投入狱中,各鞭笞二十,罚没财帛。理由很简单,这些庶民有过多的精力,不思为秦国开疆扩土,却用于内耗,国家增能提倡魏冉倒是想看看,聚众闹事的人在韩国会有什么下场。

魏冉听了一会,不仅有些讶然。事情起因之简单,超乎了自己的想象。两个年轻人游街,其中一人踩到了另一人的鞋。被踩鞋的人自然要求道歉,踩鞋的却是认为对方突然停顿,才导致自己躲闪不及,踩掉了对方的鞋,自然不是他本人的错。双方各执一词,继而当街辩理,才引来那么多路人围观。

如此芝麻般的小事,在魏冉看来,双方各自退让一步,相视一笑就好。但双方皆有同伴在场,事情有了争执,已经事关颜面的问题,故而没人肯让步。眼见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有堵塞街道的风险,魏冉也清楚。接下来怕是衙役出场,各打三十大板的情形了。

但事情接下来的发展偏偏出乎魏冉的意料。两人眼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居然各自向对方作揖,然后摆手,一副请的模样。不过,他们脸上的挑衅表情和不屑的眼神。完全没有身上谦让的影子。围观的群众大概知道了事情很快结束,居然一下子都散去了。只留下数个无所事事的行人,饶有兴趣地跟着双方往前面走去。

这算怎么回事魏冉极其疑惑地暗自纳闷道。双方一起做一个手势,然后并肩往城中心走去。事情就这样解决了难道他们为了这件小事就要去面见县令吗不应该啊任何时候,民都不该愿意见官的啊他们的装扮可不是什么士子,而是庄稼汉。

算了跟上去瞧瞧我倒是要看看,韩国这是在搞什么名堂

很快,魏冉跟着闹事的双方走进了一个看似校场的地方。只不过,这里没有点将台。没有各种器械,有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箭靶。奇怪的是,箭靶除了最中央的是红心外,周遭的一圈圈皆是标记着莫名的符号。而且,还有不少人在这里,有人露出炫耀的恣意笑容,有的垂头丧气如丧考妣。愤怒者有之,羞愧者有之。得意忘形者有之,恭敬谦和者有之。

眼看着两人缴纳了数个布币。自有两个衙役模样的人将一张普通的弓和一壶箭矢分别交给两人。两人各自查验了对方的弓箭,确定没有问题后,站在箭靶数十步外,弯弓而射之。十支箭射固定靶,十支箭射移动靶,一刻钟内。一壶箭尽皆射完。

自有人将他们的成绩统计出来,告之他们。一个明显负责仲裁的人开口道:张用,固定靶十中八,七十环;移动靶十中五,三十环。合计一百环。苏月,固定靶十中九,九十环,移动靶十中二,十环,合计一百环。然则,苏月中靶十一,不及张用中靶十三,故输

我不服气被踩到鞋子的苏月大呼委屈,说道:我要和他比试剑法

韩国法律已经规定了,若是有争议的双方比试箭术,所得环数一样,以中靶数量多者优先,以中移动靶数量多者优先,以中移动靶环数多者优先。或比较剑术,前提是对方同意。若是对方不同意,除非你比他的爵位更高。

负责仲裁的人面无表情地说道:张用,苏月愿与你比较剑法。你若愿意,可收对方两枚布币,此次比试结果作废。

我不愿意踩人的张用回答地很是干脆利落。他自己很清楚,自己擅长的本来是箭术。今日虽然发挥不佳,但没想到对方更是一个草包,所以赢了下来。剑术自己学了还未多久,万一败了,受了伤,就得不偿失了。

虽然自己也清楚,剑都是包裹了好几层布帛,受伤的概率不大。不过,自己为什么要给对方机会呢自己就是要气一下对方当然,因为自己还没有获得爵位,如果对方有爵位的话,自己是无法拒绝的。但眼下韩国有爵位者都喜欢佩戴韩王制定的佩饰,对方除非是扮猪吃老虎,否则决计不可能是贵族

苏月气的咬牙切齿,就差杀两个敌人,自己就可以封爵了,虽然是最低的那一种。但眼下自己还是一介平民,压迫不了对方。自己擅长的是剑术,至于箭术只是粗通而已。毕竟,上阵的时候,大都是短兵相接,那些弓箭手的战果实在不好统计。反倒是像自己这样的剑手有袍泽作证,杀一个就是一个战果。所以自己才把大把的时间花在了练习剑术上,没想到今天却是栽了一个跟头。

我给你十个布币,你敢与我一战吗想了想,苏月忍着肉痛,问道。既然不能以爵位强迫对方,那也只能利诱来给自己解气了。

张用却是连连摆手,对方这么笃定,愿意下这么大的筹码,自然是觉得他稳赢了。但自己偏偏不给他这个机会

算了今日我还有要事等你练好箭术再跟我说吧你要是早说输不起,跟我道歉。也不用来这里仲裁了不是

得到了张用明确回复的仲裁开口了,说道:既然张用不愿意和你比试,你又是无爵之人,那今日就是苏月你输了。按我韩国法律,你需要缴纳五个布币或者受鞭笞三十。苏月。你选哪个

缴纳五个布币。苏月没好气地说道。

好山阳镇苏月缴纳五个布币。仲裁一边接过苏月递过来的布币,一边用毛笔记录了下来,并且好心提醒道:王上有命,私斗者鞭笞八十,罚没半数家产,戍守边疆三年。年轻人。莫要冲动

苏月神色一凛,正色回道:我省得,多谢提醒

魏冉看着这一慕有些瞠目结舌,韩国居然如此解决民间纠纷。先以严苛的法律禁止私斗,看起来,只要不发生什么让人头破血流,手腿断折的,一些推推搡搡的小冲突都不属于私斗。不能私斗,只是推推搡搡的话。肯定不能让双方满意解气。这也简单,双方各自不服气的话就缴一笔费用先比射箭,谁厉害谁就是对的,输的人不仅损失些财帛,更重要的是丢了面子。

两拨互不服气的人在接受了仲裁结果后就各自散去,魏冉隐隐约约听到苏月的同伴笑话他应该早点把箭术练好,否则也不会吃一个暗亏。可以预见,为了找回面子。苏月回去后一定刻苦训练箭术。为了以防万一,就连剑术也要练习。如果有千千万万个像苏月一样的人呢千千万万个失败后刻苦练习箭术的人呢韩国怎么不可以由此培养起了一股尚武之风在尚武和军功爵位等切切实实的利益联系起来的时候。还有谁会不支持呢

尚武之风在韩国大行其事,这样的好处是实实在在的。一旦韩国有了战事,韩国可以随意征调百姓从军,韩国可谓全国皆兵。毕竟人人都会射箭,精于射箭,都会用剑。精于用剑。这就是赵国翻版的胡服骑射嘛

想到这一慕的魏冉不禁暗自担忧,如此下去,韩国的强大还有哪个国家可以阻止山东怕会皆属于韩国吧

在魏冉看来,韩国的变法一个最大的破绽就是关于收归土地国有,恢复什么井田制。这完全就是倒行逆施怎么可能如人意呢秦国当初可就是靠着一条允许土地买卖。获得了上策阶级的支持为了更多的土地,更多的财富,秦国的上层自然不遗余力地要求扩张土地,借此获得巨大的利益韩国却是要放地主阶级和权贵阶层的血,这几年过去了,怎么就没听到多少韩国内乱的消息呢

很是不解的魏冉在第二天一早就去了城郊的村落,打听虚实。在魏冉看来,农人们是不会说谎的。他们最能写照一个国家的现实,毕竟世人都知道,农桑为国家之本,若农人心有怨气,这个国家就很有可能发生大的动荡。

魏冉问:韩国恢复周礼,实行井田,你们心里没有怨言吗

渑池农人答曰:老先生有所不知,此井田非彼井田。一者,我们不需为王上耕种专门的土地,而是按照人口划分土地,按照收成十抽三的比例上缴国库。多余的粮食我们可以自用,国家也会以财帛来收取。二者,王上命我们以村落而居,设书堂,教我们孩童识字断文,修水渠,灌农田,此大利也这和之前的井田倏然不同。三者,国家虽然不允许土地买卖,但可租赁,租期逾百年也可以,只需在官府备案,官府就会承认。这土地虽然是国家的,但只要我们不谋反,子子孙孙皆属于我家,这对我们自然没有影响。况且我们韩国屡屡获得大片土地,只愁土地没人要,怎么会愁土地不够用呢我们若有军功,还可以获得额外的土地每村产粮种桑最多者还能免除赋税这多好啊

魏冉默然,韩国如此是绑架百姓,只要他们永远忠于韩国,国家自然任由他们处置自己的土地。这和允许土地买卖又有什么不同呢对豪族来说,不过是费些事情,签订租赁协议罢了。再有就是,自己租赁的土地主人谋反了,国家要收回土地。可也正是因为这样,地方上的豪族还不竭心竭力地帮助韩王稳定地方局势啊再加上韩国新占领的许多土地是空余无主的,韩国牺牲些眼前利益,以极低的价格租赁给地方豪族开发。等五年后收回。可谓一本万利还缓和了和地方豪族,尤其是那些没有爵位的豪族的关系

种粮食最多,种桑树最多的肯定是你们村子里最富庶的地主人家吧韩国的新法岂不是变着法子免除地方豪族的赋税徭役魏冉心里不甘,反问道。

农人笑吟吟地解释道:老先生有所不知啊这个是有限制的,首先是十口以下的人家,其次是拥地不能超过一百亩。那些真正有财有地的豪族家里的人口怕是不止十口吧其名下的土地。包括租赁的在内,也远远超过一百亩这条法规明显就是针对普通的人家。不过,依照老汉来看,那些大老爷们也是鼓励我们多生呢

何出此言啊魏冉有些不解地说道。

你想啊新法已经规定了,每家多生育一名男子可以得到多少的国家补贴。现在又拿免除赋税徭役来说事。想要成为每个村子里种地最多种桑最多的一家,肯定需要很多的人手啊人多力量大嘛人丁不旺的话,拿什么来和别人比啊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老先生农人理所当然的说道。

呵呵,倒是这个道理老人家真是见多识广啊魏冉有些尴尬地说道。饶是自己饱读诗书。居然忘了这么简单的道理。

农人却是嘿嘿笑了两声,说道:这些道理我是琢磨不出来,但村子里教书的先生懂啊老汉也是听他闲扯的时候留心记下来的。

不过看他的表情,显然,能够让眼前这个谦恭有礼的老士子折服,农人心里还是有几分骄傲的。农人已经下定决心,等回了家,一定要自家的娃加把劲。早日成为读书人。

魏冉黯然不语,示意手下打赏了眼前这个憨厚的农人。倒是引得农人激动不已。别看对方衣着很是普通,但出手很是阔绰啊随便丢下的一块金子就抵得上自己全家半年的收成。

又连续走访了附近的几个村子,魏冉得到的都是相同的结论。言韩国新法大利者数不胜数,少数几个抱怨的,居然是因为韩国收取了巴蜀后,不少在当地教书的士子被调离前去任职。导致自家的娃没有人来教因此很是不满。

魏冉还有幸见到了在其中一个村落教书的士子,攀谈了一番。通过交谈,魏冉发现对方是霸王之道杂之,即主张法家和儒家的学术并用。其人说不得有大才,但稍加磨砺。为一县之令还是绰绰有余的。

魏冉好奇地问道:我观先生有大才,奈何屈居于此,为一书匠呢往来皆是白丁庶民,学问怕是不得寸进,大才也不能舒展

士子答曰:颍川学院院长曾言,欲要治民,先要近民。不近民不知民何以治民。且夫入仕为官,在乎在王上教化百姓如今百姓民智未开,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我辈教化百姓自当由孩童开始。且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老先生切莫不要小觑庶民的智慧啊须知官若舟,民如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魏冉不由被这个道理惊呆了,对方是被洗脑了吗明明是韩国利用他们士子来教化百姓,怎么成了他们主动要求锻炼自己那什么舟啊水啊的理论,夏商时期还可以这么说。但如今是君王掌天下之权,庶民都是温和的羔羊嘛官员们代表王上管理万民,谁敢不听你见过一群羔羊推翻一只猛虎

我听说,如今秦王谦恭而礼贤下士,不好专权,喜欢纳谏。商鞅之辈自山东诸国投秦,络绎不绝。先生与其困守于斯,何不西投大秦,早日舒平生之志魏冉诱惑道。

这一刻,魏冉已经下了决定,只要对方愿意投靠大秦,自己一定恳请秦王授予他不低的爵位。韩国实在太蛊惑人心了,什么舟啊水啊,简直是悖论

士子仿佛听到了天大的笑话,回道:秦国不去,不去

先生何出此言魏冉很是疑惑道。秦国也不错啊虽然这几年风吹雨打,日子有些凄惨。但毕竟强国的底蕴摆在那里何况,越是这样的情况,秦国越是需要人才。人才一旦来投,越容易被重用,越容易出头。

秦国者,虎狼之邦,反复无常贤若商鞅者,助力孝公变法图强,可结果呢,秦国强而商鞅身首异处,不得善终。楚怀王信秦王之言,入武关而会盟,秦国扣留之,致使怀王郁郁而终。我辈耻于与秦国为伍矣且夫秦国屡败于韩国,只剩关中之地。韩国乃中原之国,以信义著天下,愈战愈强。何况今函谷闭塞,即使急于求成者想要入秦也不能入也

魏冉为之气绝未完待续

:太忙了,刚码好字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