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金英哲的决定(上)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金英哲的决定(上)

1936年5月初的一个星期天上午,17岁的金英哲在即将面临考大学时,突然向正坐在大客厅闲聊天的父母宣布了一个让他们很震惊的决定——他不想上大学。

冷不丁听到英哲像是发布最后通牒似的不上大学的决定,让金海镇和李春子夫妇半天说不出话来了。看着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个比自己高了多半头的大小伙子,金海镇骂也不是打也不是,简直就是无计可施。这十来年,英哲就是在金海镇的打骂高压之下挣扎着从小学读到中学,这个混小子就不能再坚持几年上个大学吗?事到如今,金海镇心里比谁都清楚,再说什么都晚了,这个逆子一旦做出决定,十头牛也拉不回来了。

金海镇的表现让李春子和金英哲都有些出乎意料,只见金海镇没说一句话,从沙发上站起身,背着手,默默地走进画室,关上了门,并且“咔”地从里面锁上了门。

李春子忽然有点害怕了。假如像以往那样,英哲惹他生气他就会打骂惩罚英哲,这样李春子倒是习以为常不以为然,可这样一语不发就走进画室并且从里面锁上门还真是从没有过呢。李春子一时真的是手足无措了。她几步走到英哲面前,仰起头伸手用食指戳戳英哲的脑门,随后叹口气,摇摇头,走向卧室。

对于父亲冷静的反应,虽然出乎英哲的意料之外,但他还是认为父亲很快就会接受他做出的决定。此时,望着母亲孤单的背影,金英哲心里哭了。他无声无息地跟在李春子身后,走进了父母的卧室。李春子在小沙发上坐下,泪水已然潸然而下。金英哲身不由己,“噗通”一下子就跪在了母亲的面前。

“妈妈,请让英哲走自己选择的路吧”

李春子记得,从小自打会说话时开始,每说到自己时,英哲从不说“我”,而总是以第三人称说“英哲”如何如何,比如“英哲想喝水”、“英哲要睡觉”。刚开始李春子听着很不习惯,想给他扳过来,但说多少次都没有用,他还是“英哲”这样“英哲”那样地说,李春子索性也就不再管他,任由他去了。更奇怪的是,这种表述方式,英哲只和李春子是这样,而和别人,包括父亲金海镇在内的其他所有人就都不是这样了,英哲会自然而然地说“我”如何如何了。全家人早已都已习惯这种情况了,只是李春子百思不得其解。

“妈妈,英哲和英浩哥不一样,英哲真的不愿意上学,只想学音乐,这是英哲的梦想。请理解英哲。”

“你这是随谁呀?你爸爸、你英浩哥,你叔叔家的英俊和英淑,还有你姑母家的表哥表姐,他们都是大学毕业生,怎么就轮到你这上学这么费劲?”

“妈妈,英哲坐在教室里就感到窒息,可和萨沙大叔学音乐就有非常愉悦的感觉,全身轻松,有用不完的劲儿呢。”

“那你将来做什么?等你长大成人,如何处世立业、抚养妻儿?”

“妈妈,小提琴演奏家也是个正儿八经的职业。妈妈,告诉你个秘密,英哲现在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经和当年16岁的亚沙·海菲兹不相上下了,真的,是萨沙大叔和伊莲娜大婶说的,柳芭听见后告诉我的。”

看着眼前非常兴奋的儿子,李春子一时忘记了刚才的不愉快,她用手帕擦擦脸颊上的泪痕后,问道:“谁是亚沙·海菲兹?”

“海菲兹是当今世界最有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之一。他也是苏联人,是萨沙大叔的同门学弟,他们的老师就是有名的俄罗斯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奥尔教授。不过,现在这个亚沙·海菲兹加入美国籍了。伊莲娜大婶和我说给过,她和萨沙大叔在欧洲和美国的音乐界有很广的人脉,找机会介绍我出国认识他们,一是学习音乐,二是见见世面。妈妈,你知道吗,海菲兹是16岁时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奏帕格尼尼的第24首随想曲时获得巨大成功的……妈妈,你知道吗,音乐已经融入英哲的血液里了,真的。”

此时的李春子已经无话可说。她终于明白,她的儿子,这个金英哲走上了一条和他的父兄完全不一样的人生之路,而且不会回头了。身为母亲,除了祝福,还能做什么呢?想到这,李春子就忽然产生了一种释然的感觉,她觉得轻松了许多。有什么办法呢?儿子大了,有选择人生的权利,李春子是个通情达理的母亲。可是,想想画室那扇紧闭的房门,李春子又觉得自己身为妻子一定要劝劝金海镇别再为难英哲才是,否则这个家就不会有安宁的日子了。

“你起来吧。”李春子看着还跪在自己面前的儿子说。

“妈妈,你同意英哲学音乐了?”英哲没起身,看着母亲叮问道。

李春子故作生气地说:“让你起来就赶紧起来,别废话。”

英哲知道母亲已经同意他的决定了。他没有立刻起身,而是跪着移步到李春子面前,紧紧拥抱着她说:“英哲知道一定会得到妈妈支持的。英哲有一个好妈妈感觉很幸福……”

李春子的眼睛又湿润了,她有点哽咽地说:“好了……你出去吧。”

英哲没有松开手臂,而是更紧地抱住了妈妈。

后来,当金英哲到萨哈罗夫家同样宣布了不考大学的决定时,坐在客厅的一家三口并没有谁觉得吃惊。柳芭和父母交换了一下目光,然后对英哲说:“爸爸妈妈早就和我说过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音乐家的,而上不上大学,真的没那么重要,虽然我是决定要上大学的,对吧,爸爸妈妈?”

“是这样,柳芭要上大学。”萨哈罗夫说,“不过,社会也是所大学,同样也能学到很多东西的。”

伊莲娜对英哲说:“你就和我们学音乐好了,我们是有从事音乐教育资质的,当初在国内,萨沙大叔是很有名气的小提琴演奏家与音乐理论家,而我是声乐教育家。所以,你做我们的学生一点也不会委屈你。真的,当你学成以后,走到世界任何地方,你都可以骄傲地说你是萨哈罗夫夫妇的学生。但是,你一定要努力学习,不可以偷懒。你知道吗,天赋只是取得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而更重要的是后天的勤奋!”

萨哈罗夫全家人的态度给了英哲很大的鼓舞,使他获得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同时也坚定了他要做一个音乐家的决心。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