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北伐首胜,汉使抵达贵霜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诸位!!”

“为国尽忠的时刻到来了。”

居巢守将王凌声嘶力竭地咆哮着,鼓舞三军。

黄初元年(220),曹丕称帝,任命王凌为兖州刺史。

后曹魏战将也经历了一场凋零,王凌被委派至江淮地区为将。

到了黄初三年,曹魏与江东爆发了一次冲突。

王凌随张辽参与了洞口之战,进军广陵, 击败了江东大将吕范。

后因功封为宜城亭侯,加号建武将军。

而王凌,有着一个显赫的家世,出身太原王氏,为司徒王允之侄。

没人能够随随便便成功,有一个忠义无双、位列三公的叔父,为王凌奠定了政治基础。

如今,他所面临的困境,绝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蜀中、江东联合北伐, 自然要集结优势兵力,斩获首胜。

他们选择的地点,恰巧为居巢罢了。

居巢属于庐江郡,荆州、江东渡江后,即可抵达。

当年小霸王孙策在庐江攻破刘勋,又顺势击败了江夏太守黄祖派遣的增援,威震江东。

孙权没有兄长的作战能力,只能在庐江郡与曹魏攻守周旋。

濡须口的江东驻军,牵制了合肥张辽的部队。

赵云的五万虎锐,可以畅通无阻地攻打居巢。

王凌深知此战的重要性!

一旦此地成为了突破口,那么他将成为千古罪人。

“呜呜呜!”

号角长吟,仿佛从天际飘荡而来。

王凌神色肃穆,眺望着远处的大地。

一支精锐雄师, 缓缓地浮现。

他们阵型整齐,为天下之最。恢宏的气势,直贯长虹。

“这就是荆州兵吗?”

“没想到关云长不在了,荆州兵还能有如此威势。”

王凌心神震骇。

这是一场全面战争!

从西到东,分为三个主要战役点,关中战场、荆州战场,以及江淮战场。

一将功成万骨枯!

这一场大战,不知道会诞生多少王侯将相。

“呜呜——”

号角声撕裂了天地,赵云目光如炬,神色冷峻。

“前进!”

伴随着一声低吼,一辆辆霹雳车被推至战场的最前方。

威严的气势,摄人心魄。

王凌嘴角含笑,讥讽道:

“竟是霹雳车,真令人意外。”

若论投石车的发展,曹魏远远领先于蜀中。

早在官渡之战,他们便利用上了这一神兵利器,将袁绍打得落花流水。

此战,王凌将告诉荆州兵,什么才是霹雳车。

“准备!!”

他狂啸一声,城墙上的霹雳车纷纷准备。

然而,还是有人畏惧地吞了一口唾沫,因为攻城的霹雳车,实在太多了。

放眼望去,恐怕有五百架!

城内只有六七十架霹雳车,实力悬殊。

而真正能在城头摆放的霹雳车,也不过二三十架罢了。

霹雳车所带来的威慑力,远远超乎王凌的想象。

及至城下三百步左右,攻城部队开始安装、固定霹雳车,动作一气呵成。

“放!!”

军令下达,无数的巨石飞天而起,密密麻麻。

一股绝望的情绪,在城内蔓延。

“不许退,反击!”

王凌振臂一呼,命城墙上的霹雳车展开反击。

他站在城墙上,直面飞石的威胁,为全军做出标榜。

赵云攻城三天,将居巢城墙砸得坍塌,这才发起总攻。

居巢只是一座中等城池,以土夯成,城墙并不坚固。

一场血腥厮杀后,赵云攻占了居巢。

王凌被迫退守合肥,惭愧地向张辽请罪。

“胜败乃兵家常事,王将军何必往心里去。”张辽并不在意此事。

只要合肥防线稳固,那么江淮之地,便尽在掌控之中。

消息传到江东,马谡继续督促孙权出兵广陵。

北伐的战役,率先在江淮之地展开。

曹丕盯着战报,恨不得将竹简盯出窟窿来。

“居巢不是什么大城,但此战败了,我军士气很受影响。”

“先生觉得,我军该如何打开局面?”

曹丕目光灼灼地望着司马懿,随后将一份珍贵的地图摊开。

起初漫不经心的司马懿在看到这份地图后,整个人精神一震。

“不可能,这怎么可能?此处是绝地,运输补给艰难,蜀中从此出兵,只有死路一条。”

“朕也以为不可能,但万一呢?”曹丕背负双手,故作镇定。

他已经派人调查清楚了,从陇西郡往西南,地势非常复杂,为羌人盘据,是可以翻越雪山,通行至蜀中的。

“行军首先考虑补给,没有补给便成了孤军。”

“孤军……”

司马懿一怔,似乎想起了什么。

有一人,或许真能深入凉州。

神威天将军马超!

“刘备会不会用马孟起?”曹丕目光冷冽,带着煞气。

“陛下,马孟起离开凉州快十年了吧?沧海桑田,岁月演变,诸侯尚且湮灭在历史长河中,纵使马超真的出现在凉州,还会有多少人响应他?”司马懿断言道。

诸侯逐利,更何况是羌人?

他们能记住马超的威名,那是因为马超曾为西凉最强大的诸侯。

现在,他什么也不是,羌人怎么可能长久地保留忠诚。

以西凉的动乱,十年时间足够换代了。

新一代人,未必还记得有马超这个人。

“朕始终不能心安,总觉得有大事发生。”曹丕心悸道。

“陛下,这场战争关乎国祚,难免过于谨慎了。倘若陛下不放心,可以在陇西驻扎一支偏师,人数不需要太多,一万人足矣。”

“纵使蜀中真的绕路出征,人数也不可能超过五万,最多两三万,运输便承载不起了。我军有一万人安营,足够应对一切进攻。”

司马懿老谋深算,并没有被所谓的战略所吓唬。

只要正面战场不败,纵使整个西凉都丢了,也无济于事。

关中稳,西凉在!

除非蜀中能够拿下长安,占据潼关,否则魏国随时都可以派兵夺回西凉。

魏国应该侧重的,是整个战役,放眼天下。

不得不说,司马懿的大局观,稳定了曹丕的心神。

在这一场大战中,没人敢疏忽。

“听先生一言,令朕醍醐灌顶,多谢先生!”曹丕向司马懿行了一礼,表示对司马懿的尊敬。

然而。

这一份尊敬,不是每个人都能享受得起的。

司马懿心惊肉跳,收敛心神。

曹丕当即派遣郭淮率军一万,督抚陇西。

回郭淮为将谨慎,在各地都安排了岗哨,若发现蜀军的踪迹,他会第一时间收到汇报。

而此时的陇西,风起云涌。

郭淮明显能够感受到细作的活跃,他们传播各种各样的留言,试图让羌人响应汉室。

只可惜,随着郭淮的到来,一切风雨都被镇压了下去。

他逮捕了一些传播谣言的人,连斩三百人。

或许会有一些人被冤枉,但郭淮根本懒得调查。

总会有人为战争而牺牲!

这一场大战,没有谁能够置身事外。

谯周、邓芝的使团,也不例外。

他们出使大月氏国,需要翻越数道障碍,路途之艰辛,令人望而却步。

这条路,真的行得通吗?

答案是肯定的!

丝绸之路并非只有河西走廊这一条,蜀中有一条南方丝绸之路,开创比河西走廊更早。

公元前122年,博望候张骞从西域归来,向汉武帝禀报了出使大夏(大月氏国、贵霜王国)的情况。

“居大夏时见蜀布、卭竹杖,问所从来,曰东南身毒(今印)国。”

也就是说,张骞还没有出使西域时,南方丝绸之路就已经在运转了。

这条路是从蜀中穿越,抵达身毒国,再从身毒国贸易至大夏(今阿富)。

商品以蜀锦和卭杖为主。

因此,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蜀身毒道”,后称“博南古道”。

对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来说,这绝对是好消息。

为了开拓这条道路,汉武帝命张骞以蜀郡、键为郡为据点,派遣使者摸索道路。

但在当时,蜀郡南方都是各小国,为蛮夷割据,汉使经常被劫掠。

汉武帝以决然的姿态,进行南征。

攻破西南夷、夜郎、滇等国及许多部落,斩首数十万。

过了十余年后,终于打通了从成都到洱海地区的道路。

只可惜,汉武帝的敌人以北方匈奴为主,他没能继续开拓蜀道。

直到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哀牢人归降。

大汉成功“通博南山、渡澜沧水”,与掸国有了来往。

贸易,从此展开。

大量的蜀布、丝绸、漆器等商品,贸易至身毒国、大月氏国。

大汉最西南的领地,永昌郡正式建立。

永昌郡的存在,就是为了维持南方丝绸之路。

永昌郡与掸国接壤,直到二世纪末,还有史书记载掸国。

只是后来中原经历了动乱,交流史断开了。

没有了大汉的支持,掸国南面的骠国,开始发动战争。

直到公元234年,才恢复了关于掸国的记载。

邓芝、谯周所走的道路,正是这一条,使团的队伍由起初的两千人,扩充至了五千人。

都是蜀中各大世家的贸易队伍,看着如此庞大的商队,掸国、骠国都不敢轻易招惹。

为了壮大声势,使团的队伍用上了精锐象兵。

象兵在中原作战很难,但在丛林中可以开辟道路,运输物资。

光是大象,就有五百头。

这些庞然大物,配合上大汉威武的甲士,极其震慑人心。

为了进行友好交流,以及保障使团队伍。

邓芝在掸国招揽了三百护卫队,一路挺进,穿梭身毒各部。

当时的身毒,已经没有完整的国家了,大部分领地被大月氏国国占据。

后来大月氏国经历了一系列的动乱,贵霜部落崛起,掌控了掌权。

因此又称贵霜王国。

邓芝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抵达贵霜边境的时候,已经有八千人,足矣覆灭一些小国,以及部落。

谯周每一天都过得心惊肉跳。

他带来了大量的儒家典籍,每天都与各地的学者交流,一边学习他们的语言,一边教授他们大汉的文字,将儒家的书籍推广出去。

每次听到“叽里咕噜”的语言,谯周的脸色都变得煞白。

他自诩学富五车,却连基础的交流都不会。

使团的舌人,越来越难找。

他们知道大汉,知道这是屹立在东方的超级大国,和传说一样。

大汉四百年的国祚、气运,庇护着使团。

邓芝一连击退了十几波劫匪,才堪堪抵达贵霜边境。

惊动了贵霜的官吏!

这么庞大的使团队伍,他们还以为是战争来的。

边境侯立即上报了贵霜朝廷,震撼了韦苏提婆二世、贵霜王波调。

在他固有的印象中,大汉应该在西域才对,在王国的北方区域。

怎么突然从南方来了?

西汉时,月氏为匈奴所灭,遂迁于大夏。

分其国为休密、双靡、贵霜、肸顿、都密,凡五部翕候。

经过上百年的发展,贵霜部崛起,攻破了其余四部,建立了贵霜王朝。

唯有大汉仍称为大月氏国。

波调其人,文武兼通,为人英明。

他经历了汉灵帝、汉少帝、汉献帝三朝,延续至今。

正史记载,要到太和二年(公元229年),波调正式与中原王朝通使,还被册封为“亲魏大月氏王”。

此次邓芝、谯周出使,让波调极为惊喜。

因为他的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各部纷争不断,根本无法团结一致。

历史上波调死后,萨珊王朝将贵霜王国打得粉碎,最终贵霜只留下一些城邦,沦为大国附庸。

也就是说,汉室分裂为数个诸侯了,波调之所以没有趁势攻打西域,是因为贵霜也处于王朝的“末期”。

这种时候,纵使国王英明,都是很无力的,更何况波调晚年变得极其昏庸。

汉朝使团的到来,能够壮大贵霜王室的声威。

对于波调来说,政治意义非常深远。

历史上他派遣使者前往魏国,接受相当于臣属的称号,也正是为了巩固朝堂。

现在邓芝、谯周的到来,给了波调施展才华的机会。

贸易只是其次。

因为,他准许汉使团入境,为了宣示王威,他派遣了三万军队,沿途护送。

其实也是防止汉人使团图谋不轨。

双方心知肚明。

邓芝、谯周也迈向了贵霜王都,这一次友好往来,将载入史册。

甚至影响到中原的战场!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