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迅雷行动(二)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0章 迅雷行动(二)

这一次军事行动,与他的代号十分贴近,确实如同迅雷一样,以最快的速度扩散,李孝这是筹备了十几年的行动,各项准备已经做到不能再细致了。

甘州朝廷之内,有两样最大的储备,一样是警察的轻武器,另一样就是大唐的国旗。四个师分成三路,向三个方向前进,正如李孝预算的那样,对一些州县来说,他们只是掌握一点地方武装力量,就算是大的州府,也只有当地折冲府的一点兵力。

作为地方官府,没有朝廷圣旨,没有兵部的兵符,也不能调动府兵。所以面对一封弓箭射进城里的诏书,百分之九十的县城选择了投降。对于进攻的新唐军来说,他们执行皇上的旨意,只要开门投降,接受新唐命令的,原来的官职还是原来的,基本不会变化。

只是进城的军队改变了一个地方,那就是原来县衙的县尉,立即更换成新唐任命的人,组建新的警察局,不再归县令管理,主要负责县城的治安工作。

处理权和判决权还在县令手里,其实这个警察局长,就是地方的武装力量。有一个不受县令控制的警察局,这个县基本就不会有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兵随将令草随风。

县尉变成警察局长,手下又得到扩充,原来的三班衙役,捕快,都是归新局长管的,当然不敢不听话,何况县令已然归顺,当然就一切顺理成章。无论是王胜,还是刘奇以及林炎,三个人指挥四个师的兵力就是一个前进,基本没什么阻挡。

李孝的计划也是有针对性的,不是无限度的去扩大地区,那样鞭长莫及,所以只集中在山南道,河南道,山东道,河北道,淮南道几个地区,也就是中原周围地区。岭南道,和剑南道南部基是没去动他。

李孝的中路军是直线行动,杜启山说的没错,利州李孝大开杀戒,就是要杀一儆百,起到震慑作用。效果达到了,没人敢怀疑李孝说的话,开城投降,归顺新唐,一切好说,加官进爵。忠于大周皇帝,那就只剩下死路一条。

李孝是一手举着大棒子,一手举着胡萝卜,前进的速度就是一个快,还有很多聪明的,新唐军没等到达,就提前带着降表归降了。

但是很快就有人发现,一种办法行不通。康州事件以最快的速度传播,那是因为康州豪强刘霁岚,带着自己的家里人,联合一些当地的富户财主,还有低级官员,起兵杀了康州刺史,开城迎接林炎的大军。

刘霁岚以为这一下可是立了大功,没想到的是进城的林炎下令把他抓起来,全家问斩,包括参加反叛的人,整个康州屠杀又一次证实了李孝的凶狠,被杀的足足达到一千多人。

随着这个消息迅速蔓延,很多人都十分不解,这是历史上最常见的办法,到李孝这里怎么就不好使了呢?

本来李孝举兵,速度太快,很多近处的人来不及反应,远处反应快的也想这么办,以为举起大旗,响应李孝,一定能得到奖赏,甚至能得到官职。

特别是一些落魄不得志的人,还有一些地痞流氓,也蠢蠢欲动,觉得机会来了。可是康州事件传出来,让很大一批人心里凉了下来,这到底是为什么?

不但林炎这么干,同时李孝派出快马向各州府县衙传达,一些县令和刺史马上明白,李孝这是在帮他们。立即表示归顺新唐,不再听大周号令。

到达梁州的新唐军大营之内,皇上御帐之中,杨凡满脸是佩服的表情:“圣上,这一招太高明了,那些官府看到这样的情形,要是再不投降,那就是自己找死了。”

李孝摇摇头:“我这不是逼他们投降,是不想天下大乱。每次出现这样的情况,都有一些野心家想浑水摸鱼,大搞政治投机。他们不在乎杀人,不在乎天下大乱,在乎的是他们得到什么。既然反对武媚娘,早干什么去了?我没发诏书,让天下人起来响应,也没有传檄各地,让他们共同讨武,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干?这种政治投机是没用的。这样的人当上官,也不会是好官,见风使舵,墙头草一样的人,典型的机会主义。”

杨凡的头脑,当时就能判断出李孝这也是在告诫他,不要做这种投机的事情。忠于一个人,就要忠于到底,做事要果断。连连点头:“皇上英明。”

李孝一笑:“你误会了,我不是说的那个意思,这样做最大的原因还是不想让天下大乱。是官清于民,当官的应该忠诚于谁?其实他是忠诚于这个国家,一切以国家利益为准,不是以某一个人为准。你们也要记住,有一天我昏庸无道,你也可以起来反对,但是你只能反我,不能反大唐,不能反对国家。”

杨凡有些迷茫的听不明白,反对李孝,不反对国家,这怎么可能?李孝不就是国家吗?天下不就是李家的吗?看他不明白,李孝摇摇头:“算了,这些不是简单几句话能说清的,以后有时间再和你解释。”

杨凡从开始的认可,到如今的忠心,以然把李孝看做天神。他真不知道李孝这些是从哪学到的,相信自己和黄栎、林炎都是博览群书,贯通古今,怎么没学到这得些?李孝是天才,是神仙。

君权天授,这点已深入人心。试想如此情况下,哪有人会反对李孝,又怎么可能有反叛之心。当李孝大军到达梁州的时候,城里的麴崇裕也是一阵犹豫。

看着手里的讨武檄文,和李孝的圣旨,麴崇裕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虽然自己拥兵二十万,但周围州县已经纷纷归顺新唐,他连粮草都没有了。漫天飘落的新皇诏书,让二十万大军将领士兵人心惶惶。李孝最大的优势就是他的宣传工作。

这种传单散发,很是起到作用,许愿是李孝的最大利器。李孝向天下颁布诏书,取消府兵制,原来的府兵分给的田地不变,只是按着普通农民的条件上缴税赋。取消一切官征徭役,今后不会再有免费为皇家出徭役的事,所以府兵制度取消。

这样一道诏书,让所有的府兵哪还有战斗之心,就算将领想打,士兵也不想再打。军心全无的状态下,经过几个时辰的思考,和副将商量了半天,最后麴崇裕还是选择了投降归顺。

当天就看出来李孝有钱了,军官两贯,士兵一贯,这是路费,就地收缴武器盔甲,战马粮草,全部士兵遣散回家。这样打仗的从来没有过,基本都是投降的官兵立即参加战斗。归入李孝的大军,竟然是就地遣散,让麴崇裕目瞪口呆。

梁州校军场上,校尉以上的军官有二百多人,集中在一起。李孝一身龙袍,朝天冠,威严又不失温和:“诸位卿家,你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军人就是保家卫国,护佑百姓,现在起你们还是原来的职位,原来的俸禄,但是却要进军校学习。学习新的战术、战略和指挥方法,这是朕给你们提高的机会。”

“谢主隆恩”二百多人全都跪倒,一起谢恩。特别是那些低级军官,他们很激动,恨不得马上上战场为唐皇效命。开着俸禄,还是官职,却进学校学习,还能升官,这是什么恩德。

站在一边的麴崇裕已经傻掉,简单的一个动作,二十万府兵归心,二百多将领全部真心投诚。感觉自己主动投降是最明智的选择,虽然这样可能危及到自己的家人,可他别无选择。

安排好这些,李孝把麴崇裕和副将李丹秋叫到跟前:“二位爱卿,你们的家人不用担心,一来朕有安排,二来武媚娘也很明智,要杀你全家剩下的只是仇恨,想来她不会那么笨。”

皇上连这个都想到了,让他们两个感激的跪倒磕头:“谢皇上,臣必定为大唐效命杀场。”

看着李孝轻易瓦解二十万大军,竟然没有留下后患,杨凡除了佩服就是震惊。皇上的才能在逐步显露,他到底是人还是神?君心难测,伴君如伴虎,杨凡心里升起恐惧,处事更加小心,也收起不少狂傲,这一点李孝是没有想到的。

这些处理起来根本不费什么力气,也是十几年时间推算过无数次的结果。刚刚归顺的降兵,意志本来就不坚定,再说新唐军军纪很严,万一有点不满,就会再生反叛之心。

要是真的作战,可能一触即溃,除了增加伤亡,起不了什么作用。府兵,说简单一点就是民兵,战斗力十分有限。否则为什么十几万兵力,不是吐蕃几万人对手?为什么平定叛乱要用几十万大军,空耗粮饷,徒增伤亡,却不敢保证打胜仗。

李孝的新唐军是常备军,是职业军人,专业部队,战斗力当然不一样。吐蕃亦兵亦民,只是比大唐府兵强点有限,所以在宁远军面前啥也不是。就凭几万人一样击败吐蕃十几万部队。

依据这些,当二十万大军投降的时候,李孝毫不犹豫的解散他们,军官将领送到甘州军事学院交给丁解元,相信用不多长时间,不行的就会被淘汰,行的会成为新的指挥将领。

李孝有这些经验,还是得益于后世老前辈的经验,解放战争,几十万的国军士兵投降,很少直接用于战场,大部分是解甲归田,从此成为农民。将领也都进学习班学习,说明白就是思想改造。

甘州三大院校,是培养李孝忠诚者的地方,“大唐军事学院。大唐步骑兵学校。大唐政治学院”。 就是有这些地方输出人才,李孝当然不需要原来朝中的大臣,联系他们干什么?

解决麴崇裕的二十万大军,向长安进发的路上再没有可以对抗李孝的重兵集团。先头部队以何明云为首向长安进发,第二师姬允的兵马成为扫荡部队,周围两侧的州县全部拿下,速度并不比中间第一师慢。

李孝没有急于前进,那就是他也有些不明白,武则天还掌握着绝大多数地区,手下不是没有兵将,为什么就没有组织兵力对抗呢?

李孝也要谨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武则天经营大唐多年,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也不是草包一个,新唐军毕竟人数太少。甘州周围还好说,这些年渗透的差不多了,可是远的地区,甘州影响力还是很小的。

他命令两个师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清理大军前进道路的两侧。中军停止在梁州没有前进,也是持观望态度。

“启禀圣上,长安留守杜启山派来人员,求见皇上”中军官进来禀报。

李孝把手里的笔放下,转过头来问道:“杨凡,杜启山是什么人,?”(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