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异地鬼市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周安兄弟,你这么厉害,等会儿去了鬼市可得帮哥哥我掌掌眼啊。”

林干良现在知道周安可不是一般的年轻人,要知道人家博物馆李馆长没看出来的东西,竟然被他看出是赝品了。

他也知道鬼市上肯定有好玩意,自己要想捡漏,还真得周安帮帮忙呢。

“林哥,我要是帮你打眼了,您可别怪我啊?”周安开玩笑的说道,他现在也觉得林干良也没那么讨厌了。

“要是你都打眼了,我就自认倒霉!”

连周安都打眼了,他林干良就更不行了。

“小林,这你都信?就他那水平,别说打眼了,你拿一明朝的物件,骗他说是宋朝的,他都能给你指出来。”

“这我信,就周安兄弟的鉴定水平,哪怕说故宫博物院的物件是赝品,都不算稀奇!”

林干良这话说的好像很有哲理的话。

不过,却把周安吓了一跳,这话有点托大了,要是让京城故宫那帮老爷们知道,估计吐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没了。

三人出行,每人都带了一个公文包,这种公文包和一般的公文包不同,它个头大,说难听点,就是小型的旅行包。

这包里可是都有现金在里面的,不过周安和庄春秋的包子却比林干良多了几样东西。

那就是手电筒和放大镜。

有这些,看起来很专业的样子。

对了,人家周安和庄春秋本来是就是专业的。

“老庄,就你们这装备,再来一把洛阳铲,咱们都能去倒斗了。”

“哎吆,林哥,看不出来啊,您还知道倒斗啦?”

林干良本来就不是他们古玩行的人,周安没想到他还知道倒斗,估计也是听过谁讲故事来着的吧。

“想什么呢?还洛阳铲,再给你来一只大粽子,成不成?”

三人一边瞎侃,一边就大步小步的赶往鬼市所在。

还好他们旅馆离鬼市不远,要不然,这么晚,连车都没地方坐去。

古城老街,东大街。

到了东大街再往东走走,过了城墙,顺着城边一直往前走。

在一个人平时人迹罕至的地方,这里就是鬼市的所在之地。

这条路叫华严路,前边还有一个公园,叫东湖公园。

等周安三人到了东湖公园的时候,这里已经有不少人在逛鬼市了。

周安和庄春秋两个人,拿出手电筒就进了鬼市,林干良也紧忙跟在其后。

这个点,公园里这个地方,全都已经黑灯瞎火的。

现在这里这么多星星点点的手电筒灯光,远远地看去,有种飘忽不定的鬼火那种感觉。

看起来还真有鬼的气氛,估计这也是“鬼市”这个名字的由来吧。

虽然远看着是吓人,不过近公园之后,就能够感觉到,这里其实非常的热闹。

现在这个点,摊位还没有摆全,不过公园里的人,却已经人来人往了。

既然有摊位,周安和庄春秋也就不在等什么了,两人拿着手电筒,一手提着公文包,就在这些摊位上寻宝起来。

其实,手电筒不一定用得着,这些摊位上都有一个黄晃晃的灯光,这都是摊主自备蓄电池带的电灯。

但是,有了这个手电筒,就相当于在鬼市上的一种“身份证”。

在别人眼里,你就是懂行的人。

要不然,这些摊主说不定会做局让你吃药。

其实你要是在古玩行里混的人,来这种鬼市上锻炼一下眼力,还是非常必要的。

总不能,以为自己有几件真品藏品,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了,那肯定是要吃大亏的。

鬼市真东西是不少,但假货赝品同也也不少,有时你一个晚上,也不一定能够找到一样真品或者说有价值的东西。

一开始的时候,周安和庄春秋就挨个摊位观看鉴定。

不过,看完之后,都只是摇了摇头。

后来两人挤在一个摊位,目标太小,于是两人就分散了。

这样一来,搞得林干良一会儿跑周安这边,一会儿又跑庄春秋那里,大半夜,都忙的一身汗。

因为他想让周安帮他捡漏,可是还是不放心,于是又跑庄春秋那里,真是心不定,活送命。

周安蹲在这个摊位上,看了一些文房用品,比如砚台,插屏之类的东西,新老不说,只是感觉,东西做的比较低劣,还不如回去睡觉呢。

古玩这种东西,不管新老,形韵都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一样老东西,形韵做工不行,就算是到代的真品,也是没什么价值的。

反之,一件现代的工艺品,形韵到位,也是有收藏价值的。

这就是工艺的差别之处。

这里不行,换一个摊位,这家摊位铜器居多。

单单是铜香炉,就有十几个。而且,周安看到,其中有一个锃光瓦亮的,看起来好像非常的新。

关于这种香炉,周安曾经跟秦友三聊天的时候,也聊过这些。

铜香炉之中,最出名的自然就是“大明宣德炉”。

别看只是个小小的炉子,但是,比永乐时期的铜造像,还要出名的多。

之所以叫宣德炉,就不用多解释了,因为这种铜香炉是明代明宣宗朱瞻基,在大明宣德三年亲自参与设计监造的铜香炉。

可以说,宣德炉的铸造成功,是开了后世铜香炉的先河,它集大明宫廷顶流工匠塑造,属于明代工艺品之中的珍品之最。

所以,从明代以后,经历清代,到民国时期,为了牟取暴利,一直都有古董古玩商仿制宣德炉。

特别是,康雍乾时期,仿制的是最多的朝代。

所以现在市场里看到这些大明宣德年制的香炉,基本上都是这三朝仿制的。

虽然是仿制的,但也是宣德炉之中,老仿工艺水平最高的。

也是有一定收藏价值,不过,和真品相差甚远。

宣德炉周安家里就有,不过这种好玩意,谁还嫌多啊?谷

带着好奇心,周安仔细地看着那些炉子。

看归看,鬼市上有规矩,如果不买,就不要问,东西可以随便看。

这里大部分的铜香炉,都很老旧,甚至有些上边还带有土,好像刚从土里挖出来似的。

但具体是不是从土里挖出来的,那只有天知地知还有……

不过,周安却知道,真正的香炉,一般都是传承有序的。

带土的香炉,做旧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十之八九吧。

大概看了一遍,周安就感觉,在整体的形韵上,反倒是那一个锃光瓦亮的铜炉,更加的漂亮,而且形体也很流畅。。

所以,周安决定,拿起这个宣德炉,放近了仔细瞧一瞧。

不看不知道,一看周安吓一跳,这和自己的宣德炉呈现出来的表现几乎是一模一样。

周安就差叫出声来,“大明宣德冲天耳三足炉。”

说起宣德炉,那是弥足珍贵。

它由朱瞻基亲自督造,当时规定,炼铜,造型必须遵照参考《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典籍,在内府密藏的数百件宋元名窑中,精选形制,绘制成图样,并说明典故以及来源,经筛选。

经皇帝确认之后,再进行铸造,铸造的过程,十分的严格,因此,工艺水平极高。

不然也不会让康雍乾三朝仿制了。

不过,这其中的形韵,除当时的宫廷铸造之外,没有哪个工匠能够仿制。

虽然,后世多有仿制,但都很难仿制宣德炉的精髓。

不过,周安看着这个香炉,在形制上,偏于厚重,而且拿起来有明显的压手感。

明代的炉子,更加巧妙,纤细,因此,此炉并非明代的香炉的特点。

根据炉子上的包浆,炉足上长期使用留下的摩擦痕迹,以及炉子内堂的铸造工艺,可以肯定,此炉为清代康熙时期非常不错的仿品。

虽为仿品,但是也是老仿之中的上上之品。

对这个香炉有了鉴定,周安觉得,应该把这个炉子收了。

好歹也是康熙时期的玩意啊。

而且是这种上上之品的仿品,品相能有这么好的,应该也不错的。

什么时候能够碰到个其它的大明宣德炉的仿品,拿它做一个比较,也是不错的。

“老板,这香炉多少钱?”

老板没说话,伸了五根手指。

“五百?”

周安问了一下,那老板一脸无奈,立刻站了起来。

“是五千。”

这真是坐地起价,周安也不能这么惯着他,也拿出他就地还钱的本事来。

“老板,您价格也太高了,一千六,我立马现金交易。”

“一千六我连本钱都没赚回来呢,你要是诚心要,三千八,你发我也发。”摊主老板又给香炉重新定了价。

“我发就算了,还是老板您发吧,两千八,你要发,这价格老板您要是不同意,我可就走了,你也别想发了。”

周安这是拿话套这个老板,做生意能不想图个吉利吗?

他要是不同意,这不是咒自己发不财吗?

“行,看你也是爽快,这生意成交了。”

其实周安给的价,正好在这老板的心坎上,再低一点也能卖,不过,得多费点口舌。

市场这么大,周安也不想把时间都浪费在这一个摊位上。

“那行,这香炉我要了。”

说着,周安就从公文包里取出现金,点好数,交给摊主。

等摊主点好,周安这才把香炉塞进自己的公文包里。

这一单生意就算完成了,钱货两讫,概不退账。

周安想着,现在现金交易还真麻烦,不但钱数要点清楚,还要注意有没有假钞。

要是在后世,一个二维码就可以付款,方便至极。

周安刚把香炉往包里塞,那边林干良就已经满头大汗的跑过来了。

“周安兄弟,你买的这个香炉是不是有点儿新啊!”

林干良瞅见崭新的香炉说道,在他眼里,古玩古玩,不就是老东西吗,既然是老的,那肯定是旧的,哪有老物件还这么新的。

这……周安,是不是打眼了?

林干良心里萌生了一个想法。

这个周安也不好和他解释,只能简单的说道,“林哥,有些老物件看起来新,基本都是有人盘玩过的。”

林干良一想,倒也不是没有这个可能。

他爷爷手里就有一块玉,林干良在小的时候就看到爷爷一直在盘完,这么多年过去了,那块玉现在看着,里面好像有一盆水似的,透亮透亮的,不就跟新的一样吗。

其实周安说的没错,这种老的香炉,确实有人会盘玩,经过专业一些的盘玩之后,就是这种锃光瓦亮的样子。

但往往这样的炉子,是不会出现在地摊上的。

而在这种地摊上出现,还真没人敢买。

周安不明白为什么这种传承有序的东西会出现在鬼市里。

是被人偷了?还是家中突逢大变?

这些周安就不知道了……

又过了半个钟头后,鬼市上的人,也越来越多。

摊位也基本上摆满了,这个时候也是鬼市最繁华的时候。

人们都打着手电筒寻找自己心怡的物件,也有的人是为了发财。

这些人里也有周安……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