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四十六章 浮桥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说,拨夷海(巴尔喀什湖)是十一军的总后勤基地的话,那么去年年尾于斋桑泊北一百三十里的斋波,新建的后勤基地就是十一军的前线总补给站.虽然开启不过一个月,但在十一军全军所有辎重部队的努力下,其间已经贮备下了足够十一军五万余人吃上三个月的粮草以及全军高强度作战一个月所需的弹药。

斋波位于鄂木斯克的东南方,距离鄂木斯克不过一百五十余里,算是紧贴着中华帝国与哈萨克汗国的边界线了。它的旁边就是蜿蜒数千里的阿尔泰山,向东或是东南都是山体的断裂地带。

斋波基地的贮备还远远达不到前线部队所需要的份量,是以除了十一军军部直属的辎重团和作为先头部队的三十一师师属辎重营随军之外,余下的辎重部队还都往返在拨夷海和斋波之间的路上。

十一军军部直属的辎重团下辖两个营,每一营下辖五个连,每一连辖四排,每排领三班。编制同师属辎重营一个样(甲级),大过旅团一级的辎重部队(乙级)。那换句话说,现在鄂木斯克城内的辎重部队一共是有三个甲级营。

按照国防军统一编制,辎重部队每一班有8个战士,配属驮马6匹,战马2匹,马车3辆(四轮马车,双马)。如此一个排就是9辆马车,一个连则为36辆,一个标准的师属辎重营则是180辆四轮马车,人员700左右。

三个甲级辎重营,540辆四轮马车,若是短途运输一次性怕死能运过去两个整编旅(炮兵部队自备有大量驮马)。但是现在是长途奔袭,两天的路程,炮营是绝对跟不上的,更何况还要带着那么多的粮草弹药。

十一军警备旅,全员4200余人,去掉医护连和炮营以及被调用的辎重营,人马还3200左右。其中包括有两个炮兵连,各有轻中型火炮12门。这也是考虑到警备旅的攻坚能力,去掉炮兵营之后就留下了两个团属的炮兵连。

因为是长途运送,考虑到驮马的承受能力,一辆马车上除了两名努手外搭载了6—8名战士,如此剩下的百余辆马车调拨一部分给炮兵部队外,余下的就装满了粮草、弹药。

从鄂木斯克到奇科加,路途超接近四百里,如果单靠步兵的强行军,至少要三天时间,而且到了地方不好好休整一番,部队是不可能马上投入战斗的。但如今有了马车运送就大大的不一样了。

这四轮马车可不像是中原本土出产的那种两轮马车,没有丝毫的减震措施,颠簸的让人无法忍受。这种马车是完全的西化,就是梁明在这方面也没有丝毫的改动,完完全全的抄袭。原因很简单,西方长达1900年的使用之中已经将这个物件绝对完美化了。在马拉车子这方面,人家已经做到尽善尽美了。

中华朝立足中原才仅仅十五年,算上梁明在南洋称王称霸的年月也不过才三十年。但就是这短短的三十年,使得东亚各国完完全全的接受了四轮马车这个西方的舶来品。四轮马车凭靠其舒适、快捷的特性征服了东方所有的上层家庭。

中原出现马车(战车)的时间无疑是很古老的,但是三千年来却从没出现过什么大的改动,无非就是车厢变大了,变牢靠了。但在西方,约是公元前2000年,黑海附近大草原的几个部落带着马来到底格里斯—幼发拉底河流域,开始用马来拉有轮子的车,这种车轮已经有轮辐,而不像早期的车轮那样是整个木头块做成的。这种车轮比较轻便,易于操纵。公元前1世纪,罗马的制车匠发现了塞尔特人的四轮车,并再加改革,使四轮马车用旋转式前轴以转动方向,用整片的轮辋与轮箍以增加强度,同时用镶有金属边的轮毂以减少摩擦。马车的性能大为提高。四轮马车最初只不过是一具有窗的箱子,以皮带悬吊在无簧板的车架上,相对而坐的旅客需要忍受不断的摇动与跳跃。在以后的几个世纪,这种车辆被一批批更坚固,更轻,更美,更有效的各类马车所取代。到了17世纪,四轮的公共驿车承担了几乎所有的长途客运任务,为陆上旅行带来繁荣,而精致的私有马车成为王族身份的象征。

中华帝国现在使用的四轮马车可以说是西方几千年演变的成果,运输量大,运行平稳,是它最大的优点。当然了,这种马车自然也有它无可避免的缺点,它需要在较为平坦的路面行驶。

公元200年时坚固的罗马四轮运输车在大道上隆隆驶过,马拉邮车和客车每天可行驶160千米;而到如今,一辆驿车在此时世界上最好的公路上,一天足可以跑出300公里之外。当然,中间是要更换马匹的。

军中所用的驮马大部分是耐性十足的蒙古马,可它们架子小,力量不足,虽能长时间持续奔动,但它们的速度和运输的重量就有所不如西方的同行了。但即便如此,两天的时间也足以让他们跑到400里外的奇科加了。

警备旅的战士们有条不紊的以连为单位集结在一起,然后由连到营,六个军阵以最快的时间形成。战斗人员抓紧时间整理各自的武器装备、弹药背包,而各连的炊事班则在此时升起了一堆堆篝火,澡盆子大小的行军灶架在了上头,挑水做饭也不闲着。

同时,任务完成了一半的辎重部队,也挑选出了自己最好的战士,快速的吹起一个个羊皮囊,扎起一个个羊皮筏子,他们要在日上中天之前搭好浮桥,争取在今天日落时让警备旅全部到达对岸去。

四五月份,江南已经是春暖花开时,但在这里依旧是水冷寒未消。伊希姆河水照样冰冷刺骨,战士们不时的还可以从水中看到漂浮的冰块。

这些并不能阻住架桥部队的脚步,作为兼职工兵的辎重营来说,修个路、架个桥,实在是太平常不过了。当先,两名战士带着两捆长索撑着一张羊皮筏子缓缓行驶到了对岸,一左一右两根铁钎相去正好一个皮筏子宽的距离,立在对岸,两根长索穿进铁钎头处的圆孔死死地拴在了上面。

东岸的战士看到对面竖起了一根红旗,三十个棒小伙子分成两队拽动连在对岸的两根长索齐齐向后拉去,不多时两到道长索已经跃出了水面。把东岸的长索扎在早已立好的铁钎上,如此一道平行引揽就算是好了。第一步顺利完成。

二十五张皮筏子被四根长长的绳索首尾相连,一个接着一个的放进了伊希姆河。一张皮筏子上载着四名战士,一名撑篙,一名拉住引揽,另外二人在皮筏子上拉着绳索,照顾着后面的战友。

等到下第二十一张皮筏子时,对岸的红旗忽然猛地摇晃起来,却是那边已经接上了头。站在河岸放眼望去,清澈的伊希姆河上竟然已经起了一座首尾相连的浮桥,看看时间此时距离中午还有一个多小时。

“铛铛铛”,清脆的铜锣声响起,这是他们的信号,表示着架桥的第二步已经完成,可以进行第三步了。

羊皮筏子宽有两米,长有三米半,二十二张皮筏子相互之间相隔也就是两米,因为皮筏子底部和左右已经有四根绳索连在了一起,所以虽然还不稳当却也可以过人了。不过两岸之间毕竟有一百多米,搭上挡板之后战士们使用如此简易的浮桥速度是块不上去的。是以,这浮桥还要继续加固。这第三步也不是铺挡板,而是用短绳子把平行引揽和羊皮筏子连在一起。一个皮筏子上有四名战士,一人也就两根自然很快。

有了这道工序之后,浮桥明显比刚才稳固多了,这时候才是第四步——上挡板。

在架设浮桥的时间里,挡板已经都做好了。有四十辆马车的车厢被整个拆了下来,但这么多挡板排的上用场的只有一半,因为车厢两侧的挡板宽度都在一米六左右,不适合现在这座浮桥桥面的宽度,能用的只有车厢的顶部和后侧,四十辆马车拆下的挡板也被做成了四十个,每辆马车的顶部和后侧挡在组装之前都已经被打上了空眼,上下各五个合叶(注1——由两片金属构成的铰链,大多装在门、窗、箱、柜上面。也作合页。有的地区叫合扇。 )安装后,两扇挡板就牢牢地连接在了一起。

一扇扇挡板被陆陆续续传递了下去,足足用了三四十块。然后就是第五步,先把各扇挡板用合叶连牢,虽然不能连接下面的,却也好了很多。然后再用细绳索把挡板连及到平行引揽上,再用两道细绳把引揽上牵引的一道道绳索编制牢固,如此就到了最后一道程序。

一帘帘稻草、蒲苇编制的草席顺着浮桥被投入河中,瞬时间浮桥的受力大增,刚才还是笔直的桥面也略略带了点弯曲。甚至就连两岸立起的四根铁钎也被蹦的紧紧的。

大约在一刻钟之后,浮桥受力达到了最高点,但是一直在缓缓弯曲的桥身却停下了。各道绳索已经被蹦到了最紧,浮桥却安静了下来,似乎还更稳定了。

“怎么回事?没事了?”警备旅旅长周启航奇怪的叫道。

“没啥子稀奇的。”郑传海(军属辎重团团长)一摆手,不以为然的说道:“这些草席一下水,河里的水力自然增大,那就像是一根棍子斜顶着这浮桥。现在那些绳子都给绷紧了,浮桥自然也就牢固了。再说了,这河的水流量小,屁事没有。若是放到水流急的,这早就不顶用了。”说着看了看天日,“过了十二点了没?”(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未完待续)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