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章李鸿章(六)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当皇太极怀揣着一丝隐隐约约的不安走入努尔哈赤的书房时候,那件象征着后金最高权利的书房里幽幽点着一盏孤灯,只是因为辽东的寒冷贫瘠,这一点的灯光倒是有几分鬼火般的惨白。

而那个须发花白,不怒自威的大金之主努尔哈赤就坐在这一片宛如夕阳的灯下悠闲自在地读着一本《三国演义》。此时此刻,他的身边一色玩器全无,只有一杯早已凉透了的白开水而已。并且每一次看,努尔哈赤都有所收获。只是皇太极虽然遵从父汗之旨意也熟读《三国演义》并且熟记里面的各种兵法韬略,但是他的内心却有点高傲的不屑。

因此皇太极虽然能用《三国演义》争天下,但是一旦天下到手之后,那《三国演义》很有可能就会束之高阁。

但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见此情景皇太极不得不低声说道:“启禀父汗,儿子忙完了您交代的所有事物。”

努尔哈赤看了一眼这个目前为止最优秀的儿子,淡淡地说道:“李永芳现在怎么样了?他是不是为我大清努力做事?”

听到父汗如此询问,略微有些惊讶的皇太极还是恭恭敬敬地禀报道:“启禀父汗,李永芳虽然年纪大了,但是目前做事很是勤勉认真,看来李永芳对于父汗的赐婚很是满意。只是可惜了赫兰梅这个侄女儿,虽然七哥不算太英明,但是赫兰梅却是我大金第三代女孩中最出色的几个。”

很明显,还年轻的皇太极其实在心底深处也是看不惯李永芳其人忘却故国,见利忘义的所作所为。因此在之后的松锦之战后,虽然也用尽心思招降了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但是在他活着的时候也只是象征性地给了一个五品小官做。

听皇太极絮絮叨叨说了这么多,努尔哈赤听了也只是如此说道:“你要记得,自古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既然赫兰梅生在了我爱新觉罗家,自然要为我家的大业牺牲。我这个祖父自然会记得她为我爱新觉罗家的贡献!”

也许是年纪大了,努尔哈赤喝了一小口白开水之后才接着说道:“况且你也知道汉人都有千金买骨的道理,为了引来更多璞玉之才为我家夺了明朝天下,自然更是要高高抬举起李永芳这块第一个落在我爱新觉罗家的砖头。”

看到皇太极若有所思的样子,努尔哈赤接着问道:李延生……哦……那个李鸿章知道本汗让他选择之后是否接受了本汗的赐名?”

“启禀父汗,李鸿章宁可亲自上战场也不愿放弃他的名字!”过了一会,皇太极小心翼翼地说道。

“哼!小小年纪居然也学那些读书读傻了的酸秀才一般对本汗不识抬举!真是可恶至极!”听到皇太极说李鸿章宁可死,也不愿意屈服他的淫威,丧失对于自我的追求时,努尔哈赤一开始自然是勃然大怒。

但是等他发过了火儿之后,努尔哈赤示意皇太极继续详细说明白李延庚和李鸿章兄弟的一举一动。

当听到李延庚愿意为弟弟定罪的时候,努尔哈赤突然悠悠叹了一口气。

“唉!这个李延庚真是可惜了,明明也是一个赤诚的勇士,可惜这辈子他非得死在他这个妖孽一般的弟弟身上!”

“或许,飞蛾扑火的飞蛾在被烈焰焚烧的那一刻,自己却是极为欢喜的。”望着自己眼前那跃跃欲试的烛火,想到自己未能实现的雄心壮志,心有所感的皇太极突然对努尔哈赤说道。

“那些伺候奴才也太怠慢了,居然敢让父汗喝冷水。儿子这就让人为您泡杯好茶!”

看到努尔哈赤桌子上的那一杯冷水之后,皇太极急忙表现出自己对于父汗的殷切关心。

“无妨,父汗当初披荆斩棘的时候也是如此。只是你们这些人不知道我们当初创业的艰难,居然也学了汉人贪图享乐的奢侈虚浮?

”一开始努尔哈赤语气还可以,但是过了一会儿,他就开始严厉训斥皇太极。不仅如此,并且一旦抓住机会就开始明里暗里地讥讽汉人如何如何。

“不是。我们这些年轻人还好,只是父汗年纪大了,终归要好好保养自己。”见到父皇大怒,皇太极急忙解释道。

“你不用担心,在真正大败辽东精锐之前,本汗是不会死的。”

似乎是察觉到到皇太极对于自己身体的担心,努尔哈赤心中一暖,但是身为君主绝不可能在儿子或者奴才面前保留自己的柔弱。因此皇太极眼中的努尔哈赤依然不改之前的豪迈锐利。

皇太极走后,努尔哈赤望着以前的烛光,忍不住三省吾身,难道是自己看错了李鸿章了吗?那个本质上从来都是自私自利的李鸿章有朝一日真的会舍生取义的那一日?

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汉人,他能有如此勇气敢于在大金治下坚持自我。这份勇气也确实让他可敬可畏!

“唉!努尔哈赤这个蛮夷杂种居然如此狠毒,他……他敢把你这么小的孩子放在战场上。战场上刀枪无眼,你……你可如何是好?”

皇太极走后,李延庚这才敢表达自己对于李鸿章的担忧。可见这一段时间的磨砺,让李延庚的心智也有了很大的成长。只是他那双明亮的双眸却毫不掩饰地告诉李鸿章,无论以后他如何变化,他李延庚也始终不改那颗永眷故国的初心。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能有这个结局,少荃此生无憾!况且我有信心能够从小卒的位置上混出头来。”

望着今生最亲近的亲人,李鸿章虽然内心一片凄苦,但是却也被李延庚对故国的那份坚定忠贞所感染,因此也多了一丝少年人该有的意气风发。

前世的李鸿章虽然也很有才华,但是因为他始终坚持谋身远重于救国,因此也就只能做一个无可奈何的糊裱匠。如今有再活一次的机会,他岂能如前世一般胆小懦弱?

其实若想安安稳稳荣华富贵一生,他李鸿章已经基本躺赢了。上苍保佑,他居然投胎到李永芳一家。李永芳一投降就娶了太祖皇帝的孙女,饶余郡王阿巴泰的女儿为妻。并且除了李延庚之外李永芳的其他儿子都在大清国位高权重。不仅如此,大清入关之后,圣祖康熙爷也纳了李永芳孙女为安嫔,还有其后人李侍尧也是高宗乾隆爷的宠臣。抚顺李氏在大清煊赫如此,如果自己什么都不做,就凭自己掌握的历史知识和前世勾心斗角的丰富经验,混一个富贵悠闲不成问题。

只是这样除了在大清多了一个贪图富贵的米虫之外,他这多出来的一辈子于国于家又有何益?这一辈子,他李鸿章要重新开始,因此要从小兵做起,脚踏实地地做出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来为自己正名。

“少荃是什么意思?”

听到李鸿章如此自称,李延庚有些诧异。

“启禀大兄,少荃是我新起的表字。”

既然李延庚发问,李鸿章自然要认真解释。

“只是战场之上刀枪无眼,你若有什么不测,让我……可如何是好?”

望着弟弟可爱可怜的小脸,李延庚根本放不下自己的那颗心。

“对不起,大兄。只是你要明白,有些人能够相遇已经用尽了此生的运气,至于以后,那就是上苍对于我们这种苦命人最大的恩赐!”想到李延庚最后不幸的结局,李鸿章忍不住感叹道。

“我就知道,你一直是我心中那个高标通达,坚毅决绝的小弟。”

之后李延庚开始兴致勃勃地谈论自己复仇的计划。历史上都有,只是李鸿章知道这些东西最后都失败了,想起太宗皇帝的可怕,就算是李鸿章这种老奸巨猾之人,都有些发颤。

可惜虽然早已知道李延庚一切反对大清的图谋,大清北洋大臣,直隶总督,一等肃毅候李鸿章面对那个注定沉沦的大清叛臣李延庚那种年轻的脸,没有愤怒,没有鄙夷,只是戎马半生之后的唏嘘不已。

只是面对即将发生的事情,李鸿章却不能无动于衷。不仅仅是李延庚他是自己名义上的便宜哥哥,而是这个世界第一个以善意迎接自己的人。

前世自己去签条约的时候,大清上下议论纷纷,坊间还特意传出这样一个对联“杨三已死无苏丑,李二先生是汉奸。”虽然表面上故作镇定,但是内里那颗千疮百孔的心却早已支离破碎。

重生之后,他李鸿章不只是对大清失望,更对这个世界失望。而李延庚却是这个世界第一个伸出援手的人。

自古成王败寇不必多言。那个横刀立马平定长毛,捻军的国朝疆臣李鸿章自然觉得这句话理所应当。但是他却万万没有想到,有朝一日他会成为那个一朝落败的寇。从此无论付出多么努力,背上多少骂名,鞠躬尽瘁,呕心沥血,这一生洋务自强的事业都尽付东流了。

记得之前湘军和淮军的老兵与长毛余孽在那场惨绝人寰的战争结束后,也有相互交往的故事,曾国藩曾老师得知之后对于大清王朝的未来彻底失望。因为胜利者的胜利不是荣耀,而失败者的落败也不是耻辱。既然如此,之后谁还继续为了大清的荣辱和存亡战死沙场?

前世的自己难道真的对大清忠心耿耿,完美无瑕?难道当初办洋务,练北洋的时候,自己就没贪污受贿,损公肥私?难道阻挠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时候,自己真的没有构陷忠良,背叛国家?难道当初下令保船避舰的时候,是真的为了大清的长治久安?难道当初签条约的时候就真的一心一意为大清国的利益着想,一点也没有挟洋自重的想法?别管自己雇佣的清客幕僚们如何粉饰太平,其实自己心里知道,自己上辈子之所以兢兢业业地裱糊大清其实不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大义,而是为了自己的那点个人私利。

自己和李延庚不一样,李延庚因为命运的捉弄,不得不背叛大清。但是自己熟知历史,知道大清还有二百多年的天命,因此为了民族大义,黎民百姓背叛大清自然不是智者所为。当然明朝如果给他足够的好处,他李大人也不是不可以考虑一下的,当然这种可能是几乎不存在的。

一开始李鸿章坚持这个世界上其实也没有什么神仙佛主。虽然他李鸿章比起老师曾国藩来说并不擅长儒家义理,学习四书五经也只是升官发财的一个敲门砖,用完了就扔了,毕竟子不语怪力乱神这一点他也知道。但是重回明末的李鸿章,真有了六十多年的南柯一梦,他的心弦却一点点地开始动摇。

那一刻,李鸿章隐隐约约觉得上苍让自己重回明末,想必另有一番安排。因此,千千万万不要忘了最初自己在文庙面前对上苍许下报国救民的志向。

虽然不能背叛大清,但是既然重回明末,其中秦淮十里,桂子飘香的江南繁华却是不能不领略一番的。只可惜前世的长毛之乱和淮军湘军的征战,因此那烟雨江南早已经不复往日繁华。

那让后世之人魂牵梦绕的秦淮河,不只是十里秦淮的流波,更是佳人的眼波。既然到了这个时代,怎么能不去秦淮河做一尾游荡在胭脂红粉中的小鱼?

明人张潮曾经在其小品文《幽梦影》中曾经说过:“我不知我之前生,当春秋之季,曾一识西施否?当典午之时,曾一看卫玠否?当义熙之世,曾一醉渊明否?当天宝之代,曾一睹太真否?当元丰之朝,曾一晤东坡否?千古之上相思者,不止此数人,而此数人则其尤甚者,故姑举之以概其余也。”

“既然重回崇祯朝,他李鸿章能够忍住好奇心而不去亲自一望那长城以南的袁崇焕,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史可法,郑成功是否真如史册中所言的那般雄姿英发,卓然不群?。”

只是心中的那个跃跃欲试的小人儿却悄悄地对自己说道,语气温柔而坚定:“不能。”

那个内心中的峨冠博带的小人儿,即是历史上多出来夭折之人李延生,也是那个一身伤痕,身心俱疲地大清宰相李鸿章。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