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清臣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旭日初升之时,一场看似寻常的早间朝会,在王宫中召开。

大殿之上,端坐于中央的,是那位身披青龙纹黑袍的潼国至尊。其身旁右侧还有个中年宦官恭敬侍立。

二十一位身着青袍的官员,则在王座前分为两列,束手静站着。

原本,王座右边还应该有个人,那就是太史令竹澄群。大臣们并不知道例行的朝会上为什么没有太史令的身影。但大家都已提前听到了些许风声,况且昨天的例会太史令就没有现身,所以此时自然也不会有人提这一茬。

等各部官员报告完了日常的总结之后,潼王却忽然话题一转,说起了令在场几乎所有大臣都颇感无奈的事情。尤其是礼部的官员,更是头疼至极。

“前些日子,夏国兴修水利,阻拦几条灌渠之江……”潼王缓缓呼出一口气,“他们,给出说法了吗?”

礼部尚书鞠了一躬,声音里却有些发颤:“回禀陛下,他们迟迟不回应微臣的诘问。从上个月至今,没有……没有任何消息。”

“寡人听闻夏国在我边境陈兵十万,说是要演兵……”潼王又长出一口气,“兵部,有何应对之策呀?”

兵部尚书也鞠了一躬,不过腔调比之前那位同僚要铿锵有力得多:“边境三关十六县,微臣已下令统统戒严,烽火台与关隘城防全都备足了兵甲弓矢,粮草也供应无碍。”

潼王又追问:“那若是十万夏军进犯,你可有把握替寡人挡住?”

兵部尚书先是一窒,但紧接着就答道:“若是陛下赐我虎符,调集东部那三万军队到西部,微臣就有把握替陛下挡住十万夏军。”

潼王猛地一拍扶手,怒道:“东部的三万兵调走,那你是打算让寡人把肚子都露给洛国看吗!”

兵部尚书又深深鞠了一躬:“恕微臣无能。但若是夏军真的来犯,微臣必然与三关十六县同存亡!况且夏国要防备蜀国和朔原,也不可能真的陈兵十万之巨于我潼国边境上!”

潼王一拂衣袖,不再看兵部大臣,转而看向户部在朝堂上的几人,问道:“开垦荒地的事,推行得如何?”

“回禀陛下,钱粮是拨到位了,可新渠修不出来,这田无论如何也垦不下去啊……”户部尚书站了出来,眼角余光却瞟着旁边的工部同僚。

工部尚书连忙道:“陛下,修新渠之事有甚多阻碍。如今寒冬腊月,实在没法动工。可若是开春之后动工,微臣又怕耽误了春耕……”

潼王冷笑一声,站了起来,拍了两下巴掌。

见君主的面色似乎有些不对劲,这二十几位大臣不由得愈发紧张。尤其是那拍掌两下的动作,更像是某种提前商量过的暗号……

果然,潼王的掌声刚落,就有人从大殿外迈步而进。诸位大臣不敢随意回头,因此直到那人走到了他们中间,大臣们才看清了来者的样貌。

一个清俊少年,身披朴素布衣,昂首挺胸走到大殿中间。令人侧目的是,少年不仅没有官服,连顶戴都没有,仿佛就是一介白身平民。

“这位是川先生。别看他年纪小,可是寡人费力气请来的隐居大贤!刚才诸位爱卿说了不少困难障碍,好像什么事都做不成。既然如此,那就听听川先生的意见吧。”

潼王当然不会透露半点召妖的事情,而下面的诸位大臣自然也就只能静静听着。

然而接下来,这个俊俏少年所说的事,远远比他们所能想象的更加夸张……

“天底下没有迈不过去的困境。外敌不可怕,可怕的是固步自封,不知进取。只要上下齐心,认真做事,区区夏国根本没什么可怕的。而要做事,首先就必须从整顿吏治开始,否则没人能为潼国好好效力。微臣请陛下颁布新法,第一条就是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官吏,必须当天处理当天的政务,如有拖延则务必上疏说明原因。”

吏部尚书忍不住站出来:“你是何人?你知不知道地方上每天要处理多少事情!”

少年微微一笑:“我当然知道,可是今天的事情拖到明天、后天、甚至下个月,难道要处理的政务就会自动变少吗?”

吏部尚书不禁一愣。

趁此时机,少年看向王座上的那位,又道:“而且微臣更明白一点,如果让各地官吏拖延,让他们能慢慢处理政务,那他们就有充足的时间协调打点,敲诈百姓了。”

“你!”吏部尚书指着他,气得胡子发抖,却说不出话来。

少年没有再多看这个大臣一眼,继续朗声道:“微臣请陛下颁布新法,第二条就是改变粮税制度。不再以田地大小和人头数计算税赋,而要以每亩田的产量计算。这样一来,百姓就会觉得公平了。”

这下,没人跳出来反驳,毕竟吏部尚书的前车之鉴就摆在眼前。这个少年显然是有备而来,又有恃无恐,这第二条比第一条更切中要害,令大臣们不由得嘴里发苦。

潼王却好像还没明白过来似的,问道:“请问川先生,为何要改?”

“因为总有大户人家兼并土地,收良田又雇佃户。按照田地大小算赋税,良田和劣田就没有分别;按照每一户的人头数算赋税,则佃户不算在内。因此如果不按照产量来征税,那么赋税的大头总是要落在穷人身上,而越富之人越是轻松。”

“那要是让官吏给富家算上佃户呢?”

“没用,到时候某些人总能串通一气。有些事情,不拔根子是不行的。”

“寡人受教了。”潼王说着,意味深长地扫视着那二十一位大臣。而大臣们纷纷低下了头,包括兵部的在内没有一个敢与潼王对视的。

大殿之上愈发安静,除了少年的声音,几乎落针可闻。

“第三条,商贾不允许买卖粮食,以便督促更多百姓去耕田,国库里也就能收上更多的粮食。如果实在有必要的,让国库直接调拨粮食,不经商人之手……”

“第四条,对享乐用的贵重物品课以重税,这样不仅便于在全国上下提倡简朴之风,还能充实国库……”

“第五条,建立明确的官吏赏罚升迁制度,不要再以上官喜好而提拔某人,禁绝逢迎拍马之事。论升还是贬,只看政绩,而且必须是落在户部和吏部实打实的政绩。”

到了这时,吏部尚书终于逮住了一丝把柄,质问道:“那敢问,川先生自己的政绩呢?”

少年莞尔笑道:“我不入吏部,没有正式官职,只是陛下的谋士而已,自然不需要政绩。我不领俸禄,更没有陋规收入……所以,谁能比我更清?”

群臣顿时无话可说。

————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