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三章 必须应战

关灯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辰逸进宫的一路上都在想到底是发生了什么事,皇上急召定不是小事,可是最近一直很太平,也没有发生什么。只希望不是有什么狼子野心之人趁机兴风作浪就好,辰逸的心中隐隐有些担忧。

一路上也没有想出什么结果,辰逸索性就不再去纠结于这个了。但是他还是很谨慎地问了问来传旨的侍卫,侍卫说:“等您面见了皇上之后自然就知道了,不过皇上下圣旨时脸色很凝重。”

辰逸一听,就知道自己怀疑的没错。不一会,辰逸就来到了大殿之上。辰逸走到殿前,向皇上行了礼,他看见皇上的脸色并不好看,语气也很急切。而且他还发现,这朝中位份较高的大臣都一一到齐了。

另辰逸惊讶的是,不光如此,楚云飞也来到了殿前。辰逸知道楚云飞一直野心勃勃,所以每当看到他,都会提防着。这一次的事情,皇上也召了他,不知道会不会和他有什么关系呢?

他看着所有大臣的表情,也都是很迷茫的样子,不知道皇上召他们前来到底是为何。可是楚云飞的表情却相当的镇定,就好像他已经提前知道了内幕一样。辰逸更加怀疑楚云飞是不是暗中知道了什么。

辰逸猜到了一定是发生了大事,可是现在他还是一头雾水,没有丝毫的头绪。

还没等他问,皇上便先开口了:“国师,边境来报,齐国犯境,这件事情,朕想听听你的意见。众大臣也都说说,我楚国该如何应对。”

一听到这个消息,原本安静的朝堂瞬间沸腾了起来,所有的大臣们都很吃惊,他们都和辰逸想到了一起,齐楚两国刚刚联姻,正是关系融洽之时,齐国怎么无事生非的来攻打楚国边境呢?

而且这两个国家虽然以前不相上下,可是现在楚国的实力渐渐强于齐国。齐国就是因为无法再和现在的楚国抗衡,才让齐靖璇来和亲,以保平安的,现在齐国突然起兵,岂不是太不自量力了?

辰逸没有急着说出自己的想法。倒是在一旁的楚云飞一听到之后,就立马跳脚。

“这个齐国真的是不自量力,现在竟然胆敢攻打我楚国,他们一定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我们楚国也不能任由区区小国随意侮辱啊,皇上。”

皇上点了点头,说:“你说的对,这齐国就是小看了我们楚国,不能和他们善罢甘休。”

辰逸听着皇上的意思是要和齐国打一场硬仗。虽然齐国的军事实力上不会害怕楚国,但是怎么想这事情都有些不对劲。

一名大臣说:“皇上,会不会是来报有误啊,这齐国渐渐式微,尤其是在我楚国越发强大的情况下,他们的实力造就无法和我军抗衡了,现在他们主动来犯,实在是令人想不通啊。或许是情报错误了呢?”

这名大臣正好说出了辰逸的想法。

皇上说:“爱卿说的也有道理,朕在一收到情报时,也是思虑了很久,又派人去确认了,情报无误,这齐国的确是大举进攻我国边境,五日前,他们就开始行动了。”

“可是皇上,齐国与我楚国才刚刚联姻,他们就马上侵犯我国边境,这一系列的举动也太说不通了吧。”

另一名大臣又提出了异议:“哪有什么说不通的,齐国就是不顾联姻,背信弃义。”

没等皇上开口,楚云飞马上回应了这位大臣。

楚云飞又说:“早就看出齐国的联姻没有诚意,他们送来的公主一直无法无天。仗着自己和亲公主的身份,在我楚国作威作福,这哪里是和亲?”

楚云飞夸张的表达了自己对齐靖璇的不满。恨不得全城上下,所有人都知道他们夫妻两人的感情不好,而且齐靖璇的臭脾气也是出了名的,所以他这么说,所有人也都没有什么反驳的。

不过,辰逸还是觉得很奇怪,楚云飞似乎一直都在挑拨关系,恨不得把事情闹大,最好是和齐国发动战争。楚云飞的举动太过刻意,惹得辰逸很是疑惑,但是又实在想不出两国交战对楚云飞究竟有什么的好处。

还是辰逸自己想太多了,楚云飞不过就是喜欢添油加醋而已,这些举动没有什么深意呢?辰逸百思不得其解。

辰逸观察皇上的脸色,知道皇上是希望能够和齐国应战的。他知道这场战争,以楚国的实力,是一定会打赢,所以就决定顺从的皇上的想法。

“皇上,既然齐国不自量力,那我们就因该给他们一个教训。”

正在这时,一名将军开口:“启禀皇上,微臣认为现在不宜和齐国交战,不如求和。”

辰逸听到之后,愤怒的差点背过气去,连一名将军都说出这样的话来,真是令人惊骇。辰逸感叹现在的朝中风气很是低靡。

辰逸马上反驳和斥责他:“这位将军,我军实力雄厚,怎么会顾忌区区一个齐国,更何况,是敌方先来犯我边境,藐视我国威严,你竟然主张求和,这让我楚国的尊严何在?你身为一名武将,竟没有一丝血气吗?”

那位将军听到之后,脸涨的通红,但是却不知如何反驳辰逸,就站到了一边也不再开口了。

辰逸马上向皇上提议必须迎战。皇上同意辰逸的意见,随即问道:“那么现在就需要一位爱卿出征,振我军威,哪位爱卿毛遂自荐呢?”

皇上需要的是一名位高权重的大臣,给齐国一个警告,顺便显示一下我军实力。

可是令皇上没有想到的是,竟然没有人愿意出征,所有的大臣们都推三阻四的,谁也不肯站出来,皇上的脸色变得很难看。他不知道在自己的朝中,竟然都是一些贪生怕死之徒,不愿报效国家。

辰逸看到之后十分气愤,他没有想到多年来的和平使本国的臣子们都习惯了纸醉金迷的享受,而忘记了自己的勇敢的血气。在关键时刻,所有人都是退缩,没有人愿意站出来了。果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上一章] [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阅读
相邻阅读